111年度「地方品牌與社會創新」共學群
(⼀)創旗⼭3.0合宿共學營隊
「創旗⼭2.0」是由中⼭⼤學西灣學院USR 國際連結類萌芽型計畫「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雄舊港新灣出發」,以及西灣學院「地⽅品牌與社會創新」
共學群教師,所深度執⾏的⼤學社會責任實踐跨領域課程。因應疫情關係,原定開設的暑期課程轉變為營隊型態,招募中⼭⼤學的國際⽣,分別來自捷克、巴拿馬、香港、菲律賓及越南等五國,與不同科系的臺灣學⽣共同參與課程,授課教師包含哲學、創業、日本⽂化等學術領域,以跨領域與跨⽂化的⽅式,作為本次營隊最⼤亮點。
創旗⼭3.0營隊,在短短的四天三夜時間,⾛訪了屏東香蕉研究所、阿嬤咖啡、思源⽣態農場、湯姆⽣古道、吉貓農園、雞油樹下客家庄等地⽅,並拜訪了圓富社區發展協會、雞油樹下發展協會,讓學⽣接觸地⽅產業,以理論背景、⽂化脈絡及實務體驗中挖掘旗⼭的地⽅特⾊及特殊應,對應地⽅創⽣政策下的反思,進⽽反芻地⽅品牌建構之歷程,以及社會創新的可能性。
本次營隊中,推動國際學⽣認識在地⽂化,來自菲律賓的學⽣Joaquin表示,參與這次營隊的過程中,使自⼰思考到家鄉的社區也有相同的產業,幫助他從很多面向重新反思。社會系學⽣徐路亞則表示,很⾼興能參加今年的創旗⼭3.0,在為期四天的營隊中,看見數個地⽅品牌如何以獨特的商業模式,在旗⼭這片⼟地扎根與茁壯。
透過師⽣共創,集結營隊中豐富精彩的紀錄,將其集結成創旗⼭3.0紀錄片,紀錄國際⽣與臺灣學⽣在旗⼭社區⾛訪學習之歷程,體驗在地⽣活⽅式,並榮獲政治⼤學螢光影展(Glimmer Film Festival)優選之肯定,期望將旗⼭之地⽅品牌與特⾊推廣給更多⼈知道。
Ø創旗⼭影片紀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SO7hevigU&feature=youtu.be
Ø 新聞稿: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99995,r3979.php?Lang=zh-tw
(⼆)⽂化創新講座
觀察地⽅品牌的塑造反思當代⽂化所面對的困境,以及從創新視角下如何解讀⽂化, 本共學群於111年度安排六場次⽂化創新講座活動,由不同領域背景下的專家,分享他們 詮釋⽂化的視角,盼以⽂化角度帶領學⽣思考社會創新的可能性。 ⽂化創新講座所邀請講者包含(1)知名作家陳思宏,經由書寫⽅式,將腦海裡裡的 記憶書寫成故事,面對⼈⼝減少外流的家鄉,離鄉成為學⽣時期的深刻記憶於小說中呈 現。(2)德國作家Stephan Thome(施益堅),曾先後到中國、日本、台灣做研究和居定 的他,透過觀察每座城市的風⼟民情,著有小說描繪男性中年⼼境的《離⼼旋轉》 (Fliehkräfte)、探討⼥性在婚姻中如何保持自我課題的《對⼿戲》(Gegenspiel)等。 (3)《螺絲越來越鬆》審定者陳榮斌教授,以美國當代社會⾛向內在瓦解為題,思考政 治社會運作失靈、民主制度毀壞的情況下,⼈與⼈間的關係疏離,在這樣的脫序社會中, ⼈該如何⽣存成為棘⼿的議題。(4)《推測設計》譯者洪世民,分享推測設計如何使⼈ 開啟⼀場想像之旅,推測設計運用了⼈們的想像⼒去思考「what if」的諸多可能性,「不 是為了推測未來,⽽是要撼動現在」,試著去挑戰所有看似合理的日常,正是推測設計所 希望引導⼤眾去反思的部分。(5)友洗社創創辦⼈林立青,分享如何透過創新職務改變 弱勢的處境,分享在第⼀線與無家者共同⼯作的過程,友洗社創主打「讓弱勢有⼀個機 會,為社會服務」,希望以全新的⼯作來改變弱勢處境,使⼈感受到勞動尊嚴,進⽽達成 消除貧窮的願景。(6)⾦漫獎得主的漫畫家阮光民老師,分享他的漫畫之路,許多深刻 故事來自於日常對話,透過田調的⽅式遊⾛在不同⼈們之間,從他⼈視角裡看世界。 ⽂化創新講座,提供學⽣新的視角,在不同領域面向裡挖掘⽂化創新的價值,得以培 養學⽣觀察、挖掘故事的能⼒。
(三)旗⼭產線見學
旗⼭地區農業產業擁有豐厚的資源與歷史,此次參訪主軸為農業產線,楊⼠奇帶領修課學⽣⾄旗⼭、內門拜訪以花卉及百香果種植為主的「吉貓農園」、日治時期所建造的⽊造建築「旗⼭碾米廠」,和南部唯⼀拿到CAS認證標章的「⽣和青果運銷合作社」。此外,過去因旗⼭農業的發展,打鐵店的⽣意也跟著興盛起來,隨著時代變遷,農業機械化取代⼈⼯,打鐵店也面臨著轉型與創新,透過課程拜訪吉豐打鐵店,了解第三代如何以創新思維摸索出打鐵店的未來。期望學⽣透過參訪在地案例,藉此對地⽅的樣貌有更全盤的理解與認識,進⽽去摸索出地⽅創⽣所需要的關鍵因素。
(四)在⽔⼀⽅:⼝隘溪遇⼝愛佳⼈
旗⼭區圓富里的⼝隘庄如其名,地理上的確是關⼝的重要位置,歷史上也曾設立關卡,在族群上,它也的確處於中國移民與西拉雅族的交界處。本計畫以戲劇形式再現海盜盛⾏時的歷史空間,重喚多元族群在當地所形成的多元⽂化記憶,以及歷史與現代交替的梳理。以社區發展協會為基礎,透過街坊鄰里平時的聚集閒聊,蒐集地⽅故事,成為戲劇素材,以及實際籌辦演出活動,讓不熟悉劇場⼯作的居民更加認識「劇場是⼀門綜合型藝術」的本質,提升在地居民對於表演藝術的認識,藉此深化在地居民對「無形⽂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演出場地為戲劇展演與演出排練在⼝隘庄的 DC 咖啡館⼾外場地,除了是正式演出場地外,也是平常的排練場,讓街訪鄰居都能夠自在來觀看排練,讓歷史記憶以輕鬆的藝術形式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