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沉浸式體驗」共學群
亮點活動摘要:
- 11/20 邀請金鐘獎最佳音效得獎人劉更始老師舉辦沉浸式音效工作坊
- 11/30 邀請業界林羿伸老師舉辦沈浸式環繞音場及 PA 系統(Public Address System)的創新概念工作坊
-
課程:電腦輔助繪圖
學生作品-虛擬攝影棚+直播平台等教案如附件學期中遠距教學調整上課方式
同時也因為數位教學讓同學們開始去思考直播遠距+設備的關係
-
課程:劇場藝術導論
移動式教學機說明
遠距教學上的需求-需要快速移動於教室/工廠/實驗室/展演空間之同步分享至同學的學習端,因此利用設備架組裝椅改良乘移動式教學機
-
課程:音場技術導論
音場技術概論這門一學分課的目的是針對廣大的音樂及音響科技與產業,提出可行的音樂藝術與音響技術人才培育及產業培植課程。結合中山大學的相關系所並外聘業師與專家學者,提出貼近產業發展的相關技術課程。強化課程內容,強調技術細節與實作,並納入業師的共同教學,從通識的教育到專業的實習,提供既廣泛且深入的音樂及音響技術教育。六周課程主題分別為:
第一周 樂器製作:電吉他設計與製作
第二周 聲場分析:如何用科學儀器分析室內與建築聲場
第三周 音樂創作:劇場與電影配樂與音樂創作
第四周 聲場信處理與心理聲學:高解析度環繞聲場
第五周 3D 虛擬聲場:虛擬實境裡的聲音
第六周 遊戲音效:淺談 3D 與 VR 遊戲設計開發與音效應用
課程內容從樂器製作技術開始,講解電吉他的基本原理、構造、木料及塗裝。接下來講授室內空間如何影響聆聽感受,介紹如何利用儀器設備及軟體,量測分析音壓分布、殘響時間、早期衰減時間、音樂明晰度、舞台支持度等聲學參數,來幫助我們設計聲場,獲得優化聆聽音樂空間。第三周介紹劇場與電影配樂與音樂創作,講授音樂如何影響一部戲劇或電影對觀眾的影響。接下來廣泛的講授如何用數位技術作聲音的處理,介紹建築聲學與心理聲學的現象,探討室內聲音品質、人耳聽聲辨位機制以及數位信號處理的聲場重現技術。第五周介紹 VR 虛擬實境之聲音,淺談 Spatial audio、Ambisonic 等聲場格式與聲音處理技術。最後一周介紹如何使用 Unity 打造虛擬世界,並利用遊戲引擎產生 3D 音效,透過簡易參數,自動化處理音源與玩家的距離、方位、混響與反射。經過六周的學習,大部分同學都覺得課程有趣而生動,獲得許多難得的知識與經驗,對音樂科技產業有了全盤的了解。
-
課程:情境感受導論
為實地體驗各類虛擬實境設施所營造的沉浸式感受,「情境感受導論」安排同學至高雄軟體園區的智崴園區,由專人導覽介紹,進行 i-Ride 飛行劇院的五感體驗和 VR 遊戲體驗。此外,也請同學任意挑選一部今年高雄電影節特別規劃「XR 無限幻境」單元影片,體驗多元素材的 VR/AR/XR 電影,讓同學更能了解現今沉浸式體驗科技的發展應用現況。
目前沉浸式共學群之教師皆由本校其他系所借調,教師們於原系所授課已超鐘點,部分教師皆有升等之壓力,若再增加共學群課程並需時常配合共學群辦理相關活動勢必會造成負擔,然而學生們對於沉浸式共學群的課程回饋反應良好,密集式課程修課人數比起前一年度略少,為能帶給學生們不一樣的體驗,沉浸式共學群將於 108 學年度下學期開始調整課程內
容,停開密集式授課課程,將以專業的 18 周全修課程為主,以減少教師們的授課負擔,並讓學生的學習更全面化。跨領域的學習需要涵蓋的能力種類較多,造成各類型課程時數僅能從體驗角度精簡學習,從基礎上進行實作。若要完成所設定兩項產品的成果,其實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實作時數。衡量之下,部分組別期末呈現僅能擷取並勉強完成計畫中的某段落,也只有如此才能針對學習重點-段落中的聲音的製作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製作。此外,課堂所需的硬體設備 (數位工作站)以及設置空間不族,加上時間限制,使教師較無法做深入的示範,期許未來能解決教室硬體的問題,改善每位學生的實作體驗。
師資方面仍維持跨領域的組合,仍以電機、音樂、劇藝等系所之專業教師講授課程。另外,沉浸式共學群長期透過智崴中心與智崴集團合作,智崴中心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本學年度落成,智崴集團研發之小型動感 VR 電競平台已進駐實驗室,本學成搭配新開多軸動感平台體感控制及虛擬實境數位內容設計等兩門課程搭配教學,對沉浸式體驗 VR 動感平台所設計動感平台控制以及數位內容開發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基礎能立即實現在實務上的應用。
沉浸式跨界合作特色
沉浸式共學群成立之終旨「讓科技走入生活」,對於長照與老齡化社會等議題,一直都是我們致力研究發展的方向。除了將體感技術應用在遊戲、教育之外,我們也和音樂與高齡照護共學群合作,邀請到榮總何正宇醫師為同學們解說VR/AR在醫學上的應用。此外,今年度沉浸式體驗的課程亦結合大同醫院骨科醫師及復健師的專業建議,在學生的研究主題上,針對骨科病人復健的需求,設計出有趣的體感復健遊戲。學生們透過參訪醫院的復健區,了解病人在復健的過程所需要的條件與外界的刺激,進而設計出體感復健遊戲的基礎模型。此次課程中為虛擬遊戲 (西灣樂園/蔣公行館) 或 I-Ride 型態 (飛行體感) 產品延伸打造新的劇情敘事,加上音效與音樂的設計,讓遊戲改以具有故事性的廣告、微電影或廣播劇形式呈現,期望在體驗遊戲或體感機時,從聽覺面向強化整體感官感受。而連結應用到上述兩種型態的遊戲產品,學生將於課堂上學到配樂與音效設計裡的情緒分類、速度感,情境營造所對應的畫面/場景建構與劇情敘事結構,以及畫面剪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