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跨文化人文思潮與美學」共學群
-
- 跨文化人文思潮與美學學程/微學程 成果摘要:
以美學為試驗場域來培養學生對當代文化情境的意識與理解。透過跨文化美學,達到讓學生有賞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表達形式的能力,進而充分體認其所處的跨文化生活情境之意義。重點與特色如下:
一、本學程規劃課程皆開放全校學生選讀,具備「結合跨系所專業」及「實務導向以協助學生落實專業知識」,以跨文化與跨領域之視野、能力,培養來自不同院系學生人文素養,創造力、想像力、表達力、解析力,因應社會快速變遷與知識典範移轉的時代。
二、課程理念切合在地跨文化情境、潮間帶意向定位:呼應自身生活的現況,正視各種文化交織情境,潮間帶作為一個不穩定、不明確的地帶,以其隨時處在變動的狀態、充滿活力與創造性、隨時開展新的可能性、處處生機。
三、學程課程主要探討表現在思想、語言、文學與藝術的跨文化情境,以實體情境營造引導學生透過各種方式體會人文藝術的精神涵養。例如「世界宗教介紹」課程,介紹各種宗教傳統,為使課堂學生更進一步認識伊斯蘭教相關知識,由授課教師帶領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前進高雄清真寺,實地感受伊斯蘭文化氛圍。
-
- 閩南語文書寫應用與創作微學程
本年度以台灣閩南語的專業應用課程為重心,亮點特色為:學生分成五組深入觀察與訪談五間哈瑪星的老店,分別是福泉冰店、新洋鋼索行、大益疊蓆行、盛大繩索行及明芬五金行;經過三階段的調查紀錄:拜訪老店與老闆→半日工作體驗與觀察工序→深度訪談,學生逐步與老店建立相互信任關係,蒐集到更深刻的素材,最後將觀察體驗與深度訪談的老店故事運用台語文書寫編輯,創製出活絡溫暖的故事地圖網頁。
學期末的線上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知名台語文作家鄭順聰從田野調查與台語文書寫的角度給予回饋與建議。鄭老師非常肯定 5 組學生的用心調查與訪談,尤其欣賞新世代擅長運用影像、錄音、繪圖等多媒體,讓故事地圖成果更增添豐富可看性,例如:新洋鋼索行、明芬五金行的故事地圖彙整了多種有趣五金的台語名稱,大益疊蓆行細致地拍攝了疊蓆的製作過程,福泉冰店、盛大繩索行則以手繪方式表現礤冰(tshuah-ping)、縛索仔(pa̍k soh-á)的精細工序。他也建議學生多從口語調查中學習老店專業用語與更為地道的台語描述,以使台語文書寫更為流暢活潑,最後更大力鼓勵學生繼續調查蒐集老店的台語資訊,以編製更完整精彩的書面成果或主題網站。
★109-2 西仔灣老店故事地圖:https://reurl.cc/4a989L
-
- 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
將基礎知識與劇場實踐相結合,在了解了關於戲劇構作的基礎知識之後,先以課堂講座的形式讓學生能夠了解當今戲劇構作的基本工作,理解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上會的不同,以及戲劇構作作為職業在不同製作中的不同面向。其次,配合本系本年度的大戲,從戲劇評論作為出發,讓學生能夠完整的、系統的對戲劇進行評論。而後,再配合論壇,能夠讓學生從多元的角度去理解戲劇構作是如何進行工作。最後希望配合系上的表導演課程,能夠讓學生在製作中進行鍛煉。
「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課程以系列「城市遊戲工作坊」帶領學生走訪中山大學周遭的柴山海岸,與不同類型的在地藝術家合作,設計跨領域教學方法、分享交流。其中「山海裡的身體」工作坊由高雄在地劇團空表演實驗場的舞蹈即興藝術家陳宜君帶領,以柴山西海岸的沙灘作為練習場域,強調打開身體的框架,嘗試肢體延展。陳宜君表示,身體本是自然的一部份,希望學員跟著土地呼吸、與海洋一同脈動,課程在自然場域裡透過呼吸、觀看、聆 聽、觸碰之間開啟身心與自然的連結,重新認識身體和自然的關係。
-
- 新聞連結:
- 新聞連結:
- 中山新聞:用台語文踏查老店故事 中山大學師生共製西灣地圖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62721,r2910.php?Lang=zh-tw
- 港都新聞:用台語踏查鼓山 中山師生共製西灣地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FAd-3kfIY
- 培育多元素養 中山師生前進清真寺體驗伊斯蘭文化
https://news.nsysu.edu.tw/p/16-1120-250203.php?Lang=zh-tw
- 與自然共舞 「山海裡的身體」工作坊即興互動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54893,r291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