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年度「高雄學」共學群

  1. 社區文創學程:

    • 壽山動物園紀錄片
      • 學生團隊:黃筱涵、張裕森、張宇翔、林育萱、黃于真、林鼎程、陳傳傑、梁竣雅、高紹芸
      • 授課教師:王梅香
      • 攝影剪輯:吳錦忻
      • 課程名稱: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成果介紹:課程以「壽山動物園的在地化歷程:文化治理、觀光休憩、動物福利」為題,進行一年的調查,探討壽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學生於 2021 年五月底壽山動物園休園整修前的最後一天,紀錄從開園到閉園的完整一天,並呈現保育員、獸醫等工作人員在工作場域與動物、動物園的互動。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2or2YE

    • Let's 去搭打狗時光機:我和我的祕密基地
      • 學生團隊:唐千睿、劉世恩、劉佳昀、李沛瑄、林倞民、李易昇、劉士煒、林于儁、潘彥廷、李嘉芳、郭昱伶、高紹芸、黃芊菱、王國頲

 

      • 授課教師:王梅香
      • 課程名稱:社區文創設計
      • 成果介紹:以「鼓山國小」及其周邊作為觀察、採訪和報導的現場,透過跨領域合作方式,以口述歷史、影像採訪,採集在地歷史記憶故事。透過與鼓山國小校史室合作,打造「鼓山國小時光走廊」。希冀為鼓山國小百年校史發展出獨特的展演形式,讓歷史在日常生活中多樣與持續地被閱讀和感受。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kL5aWr

 
   

    • 廢棄漁繩網循環使用議題展
      • 學生團隊:吳亮霆、趙嘉容、劉佳語、蘇子芮、呂沛慈、郭昱伶、顏冠兒、廖惠玲
      • 授課教師:邱花妹
      • 課程名稱: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成果介紹:課程學生聚焦於高雄現行的廢棄漁網回收體系,進行一年的調查,並將調查過程與訪談內容進行分析,轉化為影像、圖像紀錄。呈現當前台灣漁業常使用的漁網分類、廢棄漁網現況、政府治理政策架構,以及參與式治理的可能性。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732M7b

    • 社科院屋頂菜園
      • 學生團隊姓名:「服務學習:永續發展與服務體驗」課程學生及社科院屋頂菜園志工團等 17 
      • 授課教師:邱花妹
      • 課程名稱:服務學習:永續發展與服務體驗

 

      • 成果介紹:接續過去「食農社會學」、「食農社會學實作」等課程所規劃、設計並執行的社科院屋頂菜園。藉由屋頂菜園志工團成員分組帶領課程學生進行木工、播種、收成等農事體驗,延續替代性校園食農方案。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351e4O

    • 【尋.回——在成為我們之前】
      • 學生團隊:許育寧、潘冠縈、郭宇珊、吳佳薌、蔡宗豪、林嘉和、張絜貽、蔡欣珆、黃湘晴、方琬淇、賴盈廷
      • 授課教師:杜佳倫、楊婉儀、邱俊達、李杰恩
      • 課程名稱:中文系畢業製作工作坊
      • 成果介紹:畢業展覽以《尋.回》作為主題,分為《孕》和《異「試」界》兩大展區。

《孕》展區策展理念是畢業生在中文之途的摸索和堅持,展示出畢業生四年以來創作的傳統文學作品,以含有文學底蘊的面貌示眾。《異「試」界》展區則是破除大眾對中文系的刻板印象,透過如文學雜誌、皮影戲文創商品、互動遊戲、桌遊等多項媒體,展示畢業生將文學賦予新生,並活用文化乘載知識的能力。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NZayx5

 

https://reurl.cc/52gObR https://reurl.cc/OkbjR9

    • 2021 鹽夏不夜埕:做伙來陷眠
      • 學生團隊:課程學生與團隊等,共 35 
      • 授課教師:宋世祥
      • 課程名稱:設計文化與人類學:理論與實踐、創意街區發展實務與藝術管理、跨領域創新專題(一)
      • 成果介紹:《鹽夏不夜埕》邁入第四年,今年以「做伙來陷眠」為主題,希望參展者能在活動一起大膽作夢、找回追夢的勇氣。通過深入瞭解鹽埕以及社區居民的需要,

 

邀請在地企業合作,將藝術與創意轉化為 11 座裝置藝術、5 齣表驗藝術、2 種主題導覽、場紀錄片放映、場工作坊,讓鹽埕的巷弄鄰里有不一樣的夏夜。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WX4vzk

    • 中洲津餘祭
      • 學生團隊:王學翎、林榆芮、謝鳳儀、羅蕙心、黃靖芬、鄧昱佑
      • 授課教師:謝榮峯
      • 課程名稱: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二
      • 成果介紹:以中洲當地文化作為發想,在地文化、漁業文化、環保議題等 面向,打造 9項裝置藝術及 個隱藏打卡點。透過社區導覽讓居民及遊客更貼近作品創作理念及中洲在地文史,發現中洲在傳統造船重工業的刻板印象下,所蘊藏的豐富人文底蘊,在社區巷弄間復刻在地人記憶中的美好圖像。
      • 補充資料:

https://reurl.cc/1oQGAD

 

  1.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

本期計畫我們以課程帶入同學共同深入場域,動手實踐。本永續發展主軸課程之合作對象及跨校交流、培力主要為南部大專院及社區大學,如高雄市第一社大、旗美社大、台南市新化社大、屏東縣屏北社大、小家電診所、屏東大學 USR 重修舊好計畫,並串連修理運動的組織,在今年初成立南方修理聯盟。

 

透過聯盟的合作形式,將彼此的動能聯繫起來。課程設計上,同學參與並共同籌畫今年初舉辦「南方修理聯盟啟動國際論壇」、「在地國際的農村修理行動論壇」國際論壇,邀請英國學者創意藝術大學(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UCA)永續設計中心(The Centre for Sustainable DesignCfSD)執行長、英國 Farnham 修理咖啡館創辦人 Martin Charter 教授,享全球修理浪潮,及建立 Farnham RepairCafé 的經驗。南方修理聯盟夥伴分享各自的在地修理運動,促成知識與方法的交流。另邱花妹老師到社大進行以「循環綠生活」的演講,讓社大工作人員、民眾了解循環經濟概念,與維修的環保價值。服務學習的同學也投入與合作單位舉辦了 場「修理咖啡館」活動,讓社區民眾能夠以修理取代拋棄,阻止廢棄物與能資源消耗,促成民眾動手修復物品的可能,將循環經濟概念付諸生活中。成效如下:

社區大學:循環經濟講座 2 次、公民咖啡館討論會 1 次、修理咖啡 5 次、超過 80 

民眾、社區工作者等參與行動、協助 20 多位民眾修理家電。

地球公民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合辦講座及環境踏查活動。高雄市國教輔導團(隸屬於教育局督學室:環境教育增能工作坊

制定空調使用規定、社區合作建置菜園、10 多位來自高雄市不同中小學的教師參與。

本計畫在南臺灣「修理咖啡」活動結合英國「碳計算器(Carbon Calculator」系統,導入使用至今,使臺灣在地的修理模式得以接連到國際修理運動,這些經過統計和運算的數據成未來國際組織或國家制定相關氣候政策重要的參考依據。

亮點文章:

修復地球 也修復社會關係      我們為何成立「南方修理聯盟」邱花妹(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負責人、社會系副教授)

◎ 場景一:社區維修 修復地球 也修復社會關係:

2020 年 9 月的一天,我與「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修課同學,跟著台南「新化社區大學」來到「小新社區」試辦一場維修咖啡館活動。社大家電班的志工診斷阿公阿嬤們帶來的電鍋、電扇、收音機等,我們負責為維修物件秤重、填寫表單,紀錄物件的年分、故障情形等基本資料,以計算一場維修活動的減廢與減碳、為市民省下多少錢等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順著維修節奏,我們探詢志工加入維修的動機、常見故障如何排解,也收集送修居民心聲,像是一位阿嬤擔心修不到,前一天就把收音機送到活動中心,她說自己只聽得慣這台親

 

人相送的「拉吉歐」。置身社區中,我們感受到修理活動不僅修復物件,也修復著人與物的記憶、拉進了人與人的社會關係。

 

場景二:農機維修:環保、省錢、讓農民拿回農事自主權:
換個場景。美濃「曾氏碾米廠」前庭的大葉欖仁樹下,我們拿著相機、攝影機,紀錄「旗美社區大學」農機修理班的授課過程。農家出身、近 80 歲的陳光輝老師,帶著農民做中學,引領農民抓住原理、掌握技藝,一台台故障的農機具在師生動手切磋中重生。維修技術不是一時一刻學得完,光輝老師不時接到農民從田間打來的求救電話:「我教他怎麼修,講一講還是沒辦法的話,我叫他 line開鏡頭給我,直接邊看邊教他修。」同樣出身農家的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發現,農機維修幫農民節省成本、提高勞動自主性,並達到減碳減廢等多重效益。

共學共培 共事共識 人與地球共好:

兩年間,藉由國際工作坊、大學與社大課程、講座等教育活動,我們師生與 USR 計畫團隊、社區大學以及維修志工組成的小家電診所共學共培,在實體與線上會議中形成共識,從而得以合作共事、舉辦維修活動。旗美社大推廣農機修理、新化社大將家電維修班學員帶到偏鄉高齡社區、屏北社大的水電維修走向偏鄉、原住民永久屋;我們 USR 團隊則與也立基旗鼓鹽的高雄第一社大緊密合作,在中山大學的旗津社會創新基地、第一社大位於河濱國小校區,輪流主協辦維修活動,在旗津的活動更擴大為 2020 年技工綠活節與 2021 年的循環綠活節。

 

我們避免單打獨鬥,發展出「大學 社區大學 城鄉社區協作」模式,在 2021 年 月 5日成立「南方修理聯盟」並設置網頁,推播聯盟組織輪流主協辦的維修活動,也透過文字與影響紀錄修理活動、職人故事以振興修理文化;公告維修活動的減廢減碳數字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效益。

重拾維修、循環使用,是修復人與地球的關係,也是為守住好環境的自救行動。與在地社區攜手,從共學共培到共識共事,我們修復的不只是物件,還有人與地球、人與人的關係。也期待這些日常生活維修行動所累積出的數據與資料,能有助於推進以循環經濟取代線性經濟與計畫性淘汰、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等永續發展目標,以帶來更大幅度的環境與社會變革。

(本文擷取改寫自邱花妹巷子口社會學文章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