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永續生態」共學群


成果摘要:
授課教師根據各專業教授有關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之研究常使用到的採樣與觀測方法,再教授如何解讀資料的科學意義,學生透過自行規劃航次再出海實 習,讓學生能夠熟悉採樣步驟外,也實際分析採集之樣品。
實習航次前以講授方式先行介紹台灣海洋研究歷史、現況及各國研究船相關資訊,並由三位教師針對不同領域實際介紹相關設備操作及樣品收集分析,包含船上儀器與研究任務
(如溫鹽深儀採水、重力岩心、沉積物採集器、浮游動植物網等)、自計式儀器操作、新穎海上觀測儀器介紹、如何航次規劃與樣本採集航次前將帶領學生瞭解基本出海事項,並進行航次準備,包含航次規劃、器材整備等;同時讓學生進行航次規劃,使其多加思考採樣流 程、樣點等安排與科學意義之間的連結。實習航次中則讓學生認識海洋研究船並進行相關航次任務,實際操作儀器、採樣樣本處理及了解船上電儀設備之參數意義,實際體會出海作業程序。實習航次結束後則由助教帶領學生分析樣品,使同學習得基礎水文 樣本處理能力(如:營養鹽、葉綠素甲分析等)、生物樣本處理(如: 細胞計數、浮游動植物分類等)以及參數解讀 (如:CTD 資料、ADCP 資 料分析等);並透過分組讓學生彼此間進行討論,完成成果報告。
本課程透過講授、實習及分組作業讓學生實際從零開始認識海洋研究的任務進行,以及不同領域的實驗操作,並藉由其討論習得團隊合作與資料解讀之能力,期望學生能擁有分析能力及宏觀視野。
本次實習航次中實際進行溫鹽深儀、重力岩心、沉積物採集器、浮游動植物網、ADCP之操作,並針對各儀器收集相對樣本,包含不同深度之溶氧樣本、葉綠素樣本、營養鹽樣 本、顆粒態有機碳樣本、水體微 生物樣本等,以及沉積物生物樣本。所取得之樣本與數據則由助教協助學生進行處理與分析,包含顆粒態有機碳、葉綠素、營養鹽、水體微生物、浮游動植物分析等,並讓學生對其取得之數據加以整合、討論及解釋,在於期末進行該航次之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
本課程分成三大課程主題與一個專題展。每個主題都先由學生自主探索整理出報告後再聆聽專家演講,此過程可以讓學生事先預習並能和講者進行討論,而專題展則是針對兩個題目準備佈展內容,在籌畫的過程中不只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同時訓練團隊合作、溝通與表達能力,校外教學則能讓學生更了解執行保育工作第一線的單位。
近年來因海洋資源的利用問題,臺灣各地紛紛辦理以圍繞食魚教育為主題的各式活動,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民眾能以合理且永續資源的方式來利用海洋資源,為此本共學群今年共辦理了以下 2 場議題式工作坊活動。
1、從飲食實踐永續海洋工作坊:無論在台灣海域或全球各地都因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消失、海洋污染、氣候變遷,以及外來種入侵等問題,導致漁業資源快速枯竭。除了由政策面進行漁業管理外,許多國家也紛紛發起消費者行動,希望能將對環境友善、資源永續的海鮮選擇概念從生活中實踐。因此以『從飲食實踐永續海洋』為主題,規劃一日型課程,期能培養學生認識海洋生物資源保育議題、具備探索問題和系統性思考的能力,並透過實踐與推廣將行動落實於生活中,成為具有海洋素養的公民。課程中講師設計特殊釣魚遊戲,給予我們日常中較常食用的海鮮虛擬分數,將對生態衝擊較大的的物種給予高分,對生態衝擊較小的給予低分,讓同學們以分數作為衡量依據,尋求可以吃得飽、賺得到錢、還可以永續經營環境的漁業捕撈模式。本次活動總計共有 35 人參與。
2、印象海味—魚之味工作坊:台灣四面環海,對於海洋生物的利用,早已融入日常生
活中,早期為了保存漁獲,不浪費食材,因此衍生了許多保存及再製的方法,近年由於食安的問題,激起了對海產煉製品製作方法與過程的關注,而了解漁業的資源有助於對海洋資源的控管利用,因此本次活動希望能讓參與者,除了了解東港在地漁業的資源及其相關的產 業,並透過實作活動能親身體驗台灣的食魚文化。因上半年新冠肺炎的影響,無法開設實體課程,而又鄰近年底各式活動增加,可能因此招生不如預期,因此本次活動將以錄製教學影片之方式執行,並預計於明年開設印象海味微學程時,提供為輔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