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
-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項目 |
110年度規劃概要 (500字內) |
執行成果概要 (500字內) |
|
學程及課程規劃 |
未來三年將開設兩個整合學程:海洋生產模式(23學分)及海洋循環經濟(23學分),及四個微學程:海洋天然物(13學分)、生物技術(12學分)、海洋生物資源與實務應用(15學分)、海洋微生物及應用推廣(14學分)。四個微學程分別為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方式的四個大類群,藉由本校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及高雄醫學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師資的共同授課,培育出兼具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思維的學生,未來冀望師生能共同激盪發展出永續的海洋生產模式及造就循環經濟,包含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 |
原規劃中所列的兩個整合學程及四個微學程皆已成功開設,且在校內課堂上及網路上進行宣傳,以期有更多學生認識並加入本共學群。在共學群計畫執行後,因為經費的資助,增加了課程實作的比例;在產官連結方面,從原先占大宗的學術性演講,增加了產官演講並提供實習機會;在社會行銷方面,藉由跨領域的課程安排,讓學生有機會將科學技術研發觸及社會行銷並推廣。 |
|
教師及學生社群規劃 及發展情形 |
本共學群除課程中安排跨院或跨校的共同教學,使教師社群藉由互相觀摩、經驗傳承提升教學效能之外,亦將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訪業界,增加與社會關注議題的連結,另外每年也會舉辦小型工作坊,邀請共學群的所有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形成跨域共學氛圍,帶領學生對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相關議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本期共學群將加強課程評量方式及問卷等學生回饋機制,藉由反思活動,請學生分享學習心得,根據此逐年調整共學群的課程及活動安排。再者,將在海資系館設置學生共同討論的空間及時間,藉由相互學習討論、彼此能夠分享其學習心得,藉此形成一共學氛圍,進而能發展成學生社群。討論地點設在海資館一樓MB1009,該教室為多功能教室,除了能做多媒體互動,桌子也是以小組討論的目的而設計。時間則設定為星期三下午4-6點,本校共同導生時間,因此學生沒有衝堂的壓力。如有需要,屆時也會邀請共學群的老師共同討論相關議題、激盪想法。另外,為了促進師生跨課程交流的機會,本系共學群已成立「中山大學海資系共學群」Facebook專頁,提供師生討論課程與多元化及多媒體交流的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2382170345767/)。
|
在共學群計畫執行後,因為經費的資助,本共學群今年安排多項跨院或跨校的共同教學,校內包含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校外則有高雄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南部分院、屏東車城海生館,達到教師社群藉由互相觀摩、經驗傳承以提升教學效能。同時也安排多項業界參訪行程,包含光鹽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天然物生技產品應用;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生醫科技應用產業。 本共學群今年共辦理一場分享會,於2021年10月19日海資系鄭源斌老師分享教學與過去書院教學的基礎概念,與會者包含7位中山大學教師及海生館楊松穎助理研究員,另外還有校友李柏鋒博士分享經濟投資策略。以上交流皆可增加學校師生與社會關注議題的連結,也能藉由相互學習討論、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形成一共學氛圍。期間更善用多媒體互動,提供多元的溝通方式。本共學群已成立「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SYSUxMPMCE),即時提供活動資訊,張貼照片及消息,提供師生討論課程與多元化及多媒體交流的平台。 |
|
共學群之永續發展及 社會影響力 |
地球70%的表面是海洋,但超過80%的海域仍未被觀察探索過。充滿未知的同時,卻也充滿機會。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無數的離島涵蓋熱帶及亞熱帶區域,西有沙地、東有深海、北有礁岩、南有珊瑚礁,再加上黑潮洋流、南中國海洋流及中國沿岸流的季節交互作用,台灣海洋生態系及其中的生物自然豐富多樣。海洋生物在生長和代謝的過程中,能產生並積累了大量具有獨特化學結構、生理活性和功能的分子物質。例如軟珊瑚及海綿之活性次級代謝物提供了人類醫療保健之新選擇;海洋微藻的纖維素或脂質提供未來乾淨能源的潛力來源;海洋細菌之活性物質提供海洋生物汙損之防治劑等。 為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資源濫用問題,「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09-111) 以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改善目前產業經濟生產模式、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未來三年將持續以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但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之目標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及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
為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資源濫用問題,本共學群以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改善目前產業經濟生產模式、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本共學群所包含的整合學程及微學程,皆以持續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但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最終目的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之目標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及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共學群持續透過增加課程實作、產官連結等具體措施,建立並強健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之跨領域共學網絡,確保共學群之永續發展,也透過社會行銷增加社會之影響力,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產業,鼓勵學生參與產業及社會實踐。 |
|
社區及產業結合規劃 |
本校臨西子灣區,船舶停靠頻繁,「海洋生物資源共學群」(107-108)開設與海洋污損相關防治課程,有利民眾參與維護海洋環境的共同利益創造友善的社區與校園和諧。同時也藉由與大江生醫、永記造漆與中油相關產業結合,有助培育未來進入該職場所需的人材,且使上課的學生學以致用並減短學生進入職場適應的時間,有利於學產界之銜接。「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09-111)除將持續邀請領域相關專業業界人士,合作開設海洋污損防治、藻類及淺海養殖等課程,並將利用海資系相關課程,如海洋資源實務服務學習、應用海洋資源學等,延攬或邀請相關業師協同教學,於課程中講授業界實務,並規劃帶領修課學生進行實地參訪行程甚至短期實習機會,讓修課學生進一步了解業界實務專業需求。再者,也將加入本校政經系及企管系所開設行銷管理相關之課程,增加科學研究的產能及產值且進而推廣,透過行銷方式讓大眾更能了解此產業,甚至創造企業。 |
本共學群持續透過共同授課、邀請演講及校外參訪等方式與錫德斯生醫科技、光鹽檢驗科技、龍鳳智能生態養殖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鄰近產業進行連結,也正在規劃實習制度,有助培育未來進入該職場所需的人材,且使上課的學生學以致用並減短學生進入職場適應的時間,有利於學產界之銜接,持續致力於維護海洋環境的共同利益以創造友善的社區與校園和諧。 |
|
二、共學群特色:
現今濫用自然資源的生產模式已造成全人類財產、經濟,甚至性命的損失,人類必須即刻運用智慧及科技,大幅調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環境,內含仍多未知卻充滿機會的自然資源。本共學群目標藉由本校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及高雄醫學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師資,共同培育出兼具海洋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思維的學生,未來冀望師生能共同激盪發展出永續的海洋生產模式及造就循環經濟。
「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09-111)持續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符合高教深耕五大目標「海洋教研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由本校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及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師資,及與南方在地的民眾互動,從教學、研究、推廣等角度共同培育出兼具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思維的學生,未來冀望師生能共同激盪發展出永續的海洋生產模式及造就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經濟。109年已開設兩個整合學程:海洋生產模式及海洋循環經濟,及四個微學程:海洋天然物、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資源與實務應用、海洋微生物及應用推廣,訓練學生具有關懷全球議題的能力,包含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
本共學群林秀瑾副教授於110年度開設普生實驗課,特別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合作辦理-「獼猴生態導覽」,一個下午的課程緊湊也充實,學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登上柴山並了解台灣獼猴原生環境與獼猴生態,雖然時間不長,但學生經由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主持人的介紹與說明,在這天內了解了中山大學的鄰居-獼猴的習性,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地柴山文化,明白守護海洋與保護原生動物其實並不如想像的艱難,充分呼應高教深耕五大目標。
三、共學群內部課程、學程、師資等面向整合結果:
整合學程之課程整合結果:
整合學程名稱 |
學程目的 |
課程及學程整合結果 |
師資整合結果 |
海洋生產模式整合學程 |
基於海洋天然物、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資源等專業微學程的專業科目學習,輔以跨院經濟實務概念課程的配合,使修課學生學習統整思維,建立海洋生物科技實務應用與發展的適當模式。 |
一方面使修課學生在了解生物技術於海洋生技產業的應用與可能開發潛力,一方面透過行銷管理與基礎經濟學的學習概念,增加修課學生對未來海洋生技產業思考想像與發展可能性。自專業的海洋生物資源、生物技術等課程中融入經濟行銷管理的思維,有助於學生創造未來的藍海職場。 |
海資系 化學系 企管系 |
海洋循環經濟整合學程 |
基於微生物學及生物技術等基礎課程修習與海洋生物相關修修課程,輔以跨院社會行銷之專業科目學習配合,建立修課學生跨領域思維,奠立學生應用海洋生物科技於循環經濟之實務發展模式的能力。 |
發展重點為建立修課學生如何應用微生物及植物之生物技術於海洋生技產業觀念與未來開發潛力,同時透過跨院社會行銷的學習概念,創造修課學生應用海洋生技產業開設研發團隊或成立新興公司之基礎。 發展特色為經由專業的海洋生物及生物技術等課程,融入行銷管理的思維,有助於學生未來創業的可能性。 |
海資系 政經系 生科系 |
本共學群與其他課程整合演講表如下:
邀請演講表
時間 |
講題 |
地點 |
講者 |
主持人 |
課程 |
2021.05.07 (五) |
漢方醫養新視界 |
海MB2015 |
莊武璋 總經理/ 順天堂製藥 |
廖志中 |
海洋中藥概論 |
2021.06.18 (五) |
植物與海洋天然物抗癌研究 |
線上演講 |
張學偉教授/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
鄭源斌 |
生藥學 |
2021.06.23 (三) |
天然藥物開發之介紹-以高醫藥用植物研究室為例 |
線上演講 |
張訓碩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
鄭源斌 |
生藥學 |
2021.11.19 (五) |
高通量篩選與新藥開發 |
海 MB3013 |
顏嘉宏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2021.11.26 (五) |
Development of fluorescent sensors for cosmetic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
海 MB3013 |
陳彥伶副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2021.11.30 (二) |
From zero to hero: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networking o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
海 MB3013 |
楊玉良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2021.12.10 (五) |
The Potentiality of Systemic Approaches on Medicinal Plant Metabolites -Enginee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
海 MB3013 |
張文德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2021.12.24 (五) |
中草藥及海洋活性天然物之研究 |
海 MB3013 |
林玉麒助理研究員/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藥材發展組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2021.12.24 (五) |
仙草之天然物與藥理活性研究 |
海 MB3013 |
廖家慶助理研究員/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藥材發展組 |
鄭源斌 |
天然藥物特論 |
教師及學生社群規畫及發展情形
課程中安排跨院或跨校的共同教學,校內包含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校外則有高雄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南部分院、屏東車城海生館,達到教師社群藉由互相觀摩、經驗傳承以提升教學效能。同時也安排多項業界參訪行程,包含光鹽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天然物生技產品應用;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生醫科技應用產業。皆增加與社會關注議題的連結。藉由邀請共學群的所有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形成跨域共學氛圍,帶領學生對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相關議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本期共學群亦加強課程評量方式及問卷等學生回饋機制,藉由反思活動,請學生分享學習心得,根據此逐年調整共學群的課程及活動安排。再者,將在海資系館設置學生共同討論的空間及時間,藉由相互學習討論、彼此能夠分享其學習心得,藉此形成一共學氛圍,進而能發展成學生社群。討論地點設在海資館一樓MB1009,該教室為多功能教室,除了能做多媒體互動,桌子也是以小組討論的目的而設計。時間則設定為星期三下午4-6點,本校共同導生時間,因此學生沒有衝堂的壓力。同時也邀請共學群的老師共同討論相關議題、激盪想法。另外,為了促進師生跨課程交流的機會,本共學群已成立「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SYSUxMPMCE),即時提供活動資訊,張貼照片及消息,提供師生討論課程與多元化及多媒體交流的平台。
(一)校內教師
系所 |
教師 |
職稱 |
專長 |
參與事項 |
海資系 |
李澤民 |
教授 |
藻類學 |
微藻及大型藻類生質能及高價化合物開發及產業應用 |
海資系 |
溫志宏 |
教授 |
海洋藥物之轉譯研發、動物疾病模式、神經科學 |
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 |
海資系 |
廖志中 |
教授 |
天然物化學 |
海洋生物次級代謝物研究與應用 |
海資系 |
翁靖如 |
教授 |
細胞訊息傳遞 |
開發具抗腫瘤活性之海洋天然物並應用 |
海資系 |
林秀瑾 |
副教授 |
海洋生物分子生態與演化 |
海洋生物學與污損生物附著機制之探討 |
海資系 |
鄭源斌 |
教授 |
天然物化學 |
海洋微生物天然物研究與應用 |
海資系 |
劉商隱 |
助理教授 |
底棲與無脊椎生物遺傳與演化 |
底棲生物與無脊椎生物之分子鑑定與人工養殖開發 |
海資系 |
邱素芬 |
助理教授 |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 |
海洋微生物之基因分析與抗菌活性開發 |
海資系 |
王亮鈞 |
助理教授 |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 |
海洋微生物之抗菌免疫機制開發 |
海資系 |
蔡欣原 |
助理教授 |
生物資訊學 |
基因體及轉錄體之研發應用 |
生科系 |
江友中 |
教授 |
植物族群遺傳與演化 |
濱海植物與海草物種篩選、運用於纖維素綠能作物開發與植生復育技術之應用 |
生科系 |
李哲欣 |
副教授 |
微生物學、免疫學、腫瘤生物學 |
微生物在醫學方面的應用 |
生科系 |
張楊家豪 |
助理教授 |
植物生態、生物統計學 |
生物資料之統計分析 |
政經系 |
李予綱 |
教授 |
政策行銷、市場行銷 |
連接海洋學術研究及產品開發之行銷策略 |
企管系 |
黃明新 |
副教授 |
服務業行銷、行銷管理、消費者行為分析 |
連接海洋學術研究及產品開發之行銷策略 |
化學系 |
林伯樵 |
教授 |
有機合成及合成方法開發 |
從海洋天然物中研發有機之醫學材料 |
(二)校外教師
系所 |
教師 |
職稱 |
專長 |
參與事項 |
海生館 |
陳啟祥 |
館長 |
珊瑚共生藻 |
共生藻與珊瑚健康關係之研究 |
海生館 |
陳德豪 |
副館長 |
毒理生理學 |
評估海洋塑膠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
海生館 |
張桂祥 |
副研究員 |
浮游植物學 |
浮游藻類在魚苗養殖的應用 |
海生館 |
呂明毅 |
副研究員 |
養殖學 |
珊瑚礁魚類繁養殖方法研發 |
海生館 |
蔡明安 |
副研究員 |
魚病學 |
魚類疾病診斷與重要養殖疾病 |
海生館 |
李宗賢 |
副研究員 |
獸醫學 |
救傷海龜的照護及管理 |
海生館 |
郭富雯 |
副研究員 |
珊瑚繁養殖 |
珊瑚繁養殖及珊瑚缸設置 |
海生館 |
韓僑權 |
副研究員 |
魚類學 |
台灣溪流魚類及洄游生物繁養殖 |
中國醫學大學 |
講座教授 |
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草藥及海洋生物活性作用成分之研究 |
天然藥物特論 |
|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
張芳榮 |
教授 |
天然藥物化學 |
應用基因轉殖植物進行人類相關生物活性篩選 |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
吳志中 |
教授 |
天然藥物藥效評估 |
天然藥物藥理學、天然藥物生物技術 |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
王惠君 |
教授 |
抗癌藥物藥理學 |
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學 |
高雄醫學大學生科系 |
李景欽 |
教授 |
病毒學 |
病毒腫瘤學、分子細胞生物學、遺傳工程學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
吳炳男 |
教授 |
藥理學 |
血管平滑肌電生理學、神經及行為藥理學、細胞及分子藥理學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
謝翠娟 |
副教授 |
脂肪細胞分化機轉 |
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分子病理機轉 |
高雄醫學大學香粧品系 |
陳彥伶 |
教授 |
藥物檢測 |
毛細管電泳分析、基因分析 |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
郭昭麟 |
教授 |
中藥學 |
藥用植物學、生藥學、中藥組織培養、中草藥基原鑑定、中藥品質管制學 |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 |
方嘉佑 |
教授 |
藥劑學 |
藥劑學、藥物標靶與傳輸 |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 |
吳彰哲 |
教授 |
生物科技 |
分子生物、 病毒學、 免疫學 |
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 |
林琬琬 |
教授 |
藥理機制 |
先天免疫受體及宿主的防禦功能 |
(三)業界人員
單位 |
姓名 |
職稱 |
專長 |
參與事項 |
光鹽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王永福 |
董事長 |
微量分析 |
天然藥物特論等課程參與產業實務意見提供 |
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曾敬凱 |
董事長 |
生物活性評估 |
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等課程參與產業實務意見提供 |
大江生醫有限公司 |
林詠翔 |
總經理 |
生物整合設計、生醫產品行銷通路建立 |
生藥學、天然物化學、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等課程參與產業實務意見提供 |
大江生醫有限公司 |
蘇香綾 |
經理 |
生物活性評估 |
生藥學、天然物化學、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等課程參與產業實務意見提供 |
五、共學群之永續發展及社會影響力(SDGs)連結情形
十年前,氣候變遷是否真實存在仍是具有爭議性的議題,現今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卻早已叫人類無法不重視。人類過度膨脹自我利益,忽略大自然平衡的慘痛教訓,除了財產、經濟、性命的損失,還必須立刻尋求改變現今生產模式,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及確保其永續發展。人類應以所擅長的智慧及科技,大幅調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不再濫用及予取予求,給地球一個喘息的機會。
地球70%的表面是海洋,但超過80%的海域仍未被觀察探索過。充滿未知的同時,卻也充滿機會。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無數的離島涵蓋熱帶及亞熱帶區域,西有沙地、東有深海、北有礁岩、南有珊瑚礁,再加上黑潮洋流、南中國海洋流及中國沿岸流的季節交互作用,台灣海洋生態系及其中的生物自然豐富多樣。海洋生物在生長和代謝的過程中,能產生並積累了大量具有獨特化學結構、生理活性和功能的分子物質。例如軟珊瑚及海綿之活性次級代謝物提供了人類醫療保健之新選擇;海洋微藻的纖維素或脂質提供未來乾淨能源的潛力來源;海洋細菌之活性物質提供海洋生物汙損之防治劑等。
為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資源濫用問題,「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10) 以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改善目前產業經濟生產模式、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持續以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但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之目標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及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六、社區及產業結合規劃情形
本校臨西子灣區,船舶停靠頻繁,110年「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除持續邀請領域相關專業業界人士,合作開設海洋污損防治、藻類及淺海養殖等課程,並將利用海資系相關課程,如海洋資源實務服務學習、應用海洋資源學等,延攬或邀請相關業師協同教學,於課程中講授業界實務,並規劃帶領修課學生進行實地參訪行程甚至短期實習機會,讓修課學生進一步了解業界實務專業需求。再者,也將加入本校政經系及企管系所開設行銷管理相關之課程,增加科學研究的產能及產值且進而推廣,透過行銷方式讓大眾更能了解此產業,甚至創造企業。
產業領域及相關單位 |
110年與共學群結合情形之說明 |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
本學程授課老師帶領同學至公司參訪,使同學能第一線了解生醫公司的實務與需求。 |
光鹽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學程教師率隊至光鹽檢測科技公司參訪,使學生了解檢測科技產業之實務與需求。 |
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學程教師率隊至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訪,使學生了解活性測試代工產業之實務與需求。 |
產業領域及相關單位 |
結合跨領域之面向及未來規劃 |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
透過合作實驗室的設立,可引導學生了解業界實務需求,加深專業知識與相關工作技能的統整學習。未來規劃將依其公司內不同部門的需求與相關性,提供修課學生更多元的觀摩機會,以加速學生學習統整。 |
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透過合作計畫的執行,讓修課學生了解業界跨領域知識統整的實務需求,加深專業知識與相關工作技能的結合學習。未來規劃將依其公司內需求與相關性,提供修課學生更多元的觀摩機會,以加速學生基礎知識與進階應用的學習。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位處屏東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究團隊於111-1加入課程規劃,開設「淺海養殖」課程,授課內容涵蓋台灣極具特色之水生生物繁養殖物種及方法。學生藉由實際養殖操作,學習海洋生物永續繁衍。 |
- 亮點特色
110年舉辦了多項共學群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的大型活動,部分成果亮點特色如下:
1. Go Share 趣:跨領域那些趣事共學群成果展
110學年度共學群成果展,於110年9月30、10月1日與10月2號三天,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一樓長廊順利辦理完成,由計畫主持人鄭源斌老師之兩位助理林珏君及陳怡榛負責展覽解說與紀念品發放,展版包括有【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概要】、【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推薦課程】與【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成果展示】共五張。活動現場展出本年度共學群成效海報及學生參與點滴,並配合兩位助理們的解說介紹、現場以機智問答、闖關遊戲及小禮物分享等呈現方式,加深民眾對展示主題的印象與參觀興趣,希望能推廣高教深耕共學群的成果至所有同學及民眾。
2. 參訪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與台南科學園區沙崙資安服務基地
海資系鄭源斌主任、廖志忠教授與李澤民教授率領及碩士班學士班學生,於110年9月17日前往台南市歸仁區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Biotechnology Center in Southern Taiwan),參訪中央研究員農業生物科技中心於台南地區目前的研究發展,楊玉良副研究員與方素瓊副研究員親自接待,由楊玉良博士以影片介紹農生中心組織及當下最新之之研發項目。隨後分組由楊玉良老師帶領同學參觀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中的質譜設備,方素瓊老師帶領同學參觀中研院難不生物技術中心的全自動溫室,同學們在其中見識到了最新穎的設備及當前最頂尖的研究內容,包含了蘭花、稻米等作物的育種開發以及各種質譜學搭配二次代謝產物分析的應用。參觀完中研院後一行人步行至附近的台南科學園區沙崙資安服務基地,此基地是科技部最新規劃的軟體園區,裡面有許多相關的資訊安全服務介紹,由錫德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敬凱董事長於其中向同學介紹公司的服務項目與研究設備,最後由豪覓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徐瑞伯營運長向同學們介紹資安服務基地內的智慧製造資安示範場域,包含了電動車等最新科技產品的資安服務,使同學對南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參訪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中心
於110年8月11日,海資系鄭源斌主任率領大學部與碩士同學及博士後研究員,至國立海洋生物館研究中心參訪,先至第二研究大樓拜訪宋秉鈞老師,由宋老師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蔡聿奇博士介紹海生館內的各項研究設施,特別是海洋天然物相關的研究方式與設備,使同學對於海洋天然物的研究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我們一行人到達了海生館第一研究中心的標本館參觀了館內的各種魚貝類標本蒐藏,還參觀了透明魚製作實驗室,讓同學見識了透明魚的產生方式及原理;最後同學們到達海生館一研的養殖場,首先由海資系系友王立雪研究員介紹海龜的救援及治療方式,接著到達養殖型無脊椎生物區,看到各類珊瑚海綿的人工繁養殖方法,使同學們見識到海生館館內人員的專業技術,非常值得本校海洋研究人員借鏡,最後我們也與楊松穎博士討論菟葵的生態分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同學們藉由此次參訪,更深刻的瞭解了海洋藥物資源的生產模式,也對於海洋生物的繁養殖成本有更深入的認識。
4. 課程活動-從養殖到標本
於110年8月30日,鄭源斌教授帶領本系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以及一名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同學(已於甄試錄取海資系碩士班),參觀海資系海水及淡水養殖室,介紹海洋無脊椎生物的繁殖方法,以及相關養殖時需監控的鹽度、PH值及光照設定等,使同學了解人工繁殖珊瑚、菟葵等生物的方法;隨後也參觀海資系標本館,在標本館中典藏了大量的甲殼類、貝類標本,讓同學大開眼界,並且藉由展版的文字說明,使同學了解海洋資源應用到生技醫藥產業的過程,並介紹未來海洋科技發展之方向;最後參觀海科院養殖池,目前有海科院洪院長及廖志忠老師養殖蝦類,於養殖場鄭源斌老師介紹了養蝦的過程及各種蝦類飼料的成分,特別是以調整海藻添加至飼料中之比例,可以增加換肉率與增加蝦肉口感。同學們藉由此次參訪機會,了解了白蝦養殖的海洋生產模式,並對飼料等添加物對養殖業的成本、獲利有了深入的了解。
5. 參訪高雄永安石斑魚養殖廠鮪豐水產
李澤民授課之藻類學,於110年9月29日前往永安石斑養殖廠參觀,了解虎斑、青斑、及龍虎斑養殖過程、飼料餵養及藻類EPA添加之比例,並實際撈取石斑,以及採取養殖海水進行藻類養殖之效率,以了解循環經濟,目前台灣養殖漁業困境及展望,同學們藉由此次參訪的機會,在講者詳盡的說明下體驗了技職體系的教育方式,並藉由實際操作,獲得了課本中無法獲得的寶貴養殖經驗。
6. 參訪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位於屏東縣長治鄉,截至目前共核准113家廠商進駐,並形成了天然物加值、水產養殖與加值、禽畜生技與加值、生物性農業資材、節能環控農業設施、生技檢測與代工服務等六大產業聚落,加上與園區外的上下游合作廠商串聯形成龐大產業供應鏈,發揮強大的群聚綜效。
本次參訪是生物技術課程安排的校外參訪,日期為110年11月22日9點先到農科園區管理中心聽取簡報,之後到天明製藥參訪,天明製藥是以傳統中藥良方、結合現代科學之製藥理念,以先進檢測儀器設備,嚴選藥材科學精製,提供療效最佳,且安全、無副作用的天然中藥製品。10點整則在大江生醫,參觀了錠劑、膠囊等健康食品,機能性飲品及生物纖維面膜的製作。11點安排了喬本生醫的參訪,喬本生醫主要產品是牛樟芝,此次的參訪從認識牛樟芝成長過程與培育環境,到成份萃取技術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7. 分享會
本共學群今年因疫情關係,只於校內73階蔬食餐廳辦理一場分享會,日期為110年10月19日,與會者包含本校鄭源斌、廖志中、李景欽、翁靖如、劉商隱、林梅芳與邱素芬共七名教師及海生館楊松穎助理研究員,並由林秀瑾老師邀請海資系系友李柏鋒博士到場,分享「ETF投資的概念與理財習慣」,李博士是科技媒體Inside的主編,同時也是知名的理財達人與講師,是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李博士以簡單扼要與條理分析的方式對在場同仁解釋何謂ETF投資,並以自身投資經驗講解這幾年學習投資的歷程,並分享許於國外投資理財之實用知識。此外與會老師也各自分享了今年度共學群授課與參紡之活動心得。以上交流皆可增加共學群教師與循環經濟議題的連結,也藉著教學經驗相互分享及戶外教學課題間的共同討論,深化團隊意識,促使未來能在共學群的課程中,提供同學更好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