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年度「食品安全」共學群成果

項目

計畫執行前

計畫執行後

學程及課程規劃

增加營養學及衛生安全相關課程,建構更全面完整的食安教育。於去年開設全新的校園預防醫學學程,讓食安學群能與更多不同學群有所合作連結。並希望能結合不同學群作為連結

營養學已於今年的109-2學期開設,而衛生安全法規因師資問題將挪後開設時程。校園預防醫學學程今年新開設兩門課程,共有近百來位學生前來修課,至今年10月已有8位學生加入學程。並與PM2.5學群合作開設「PM2.5生醫科學」,以及將「食品安全分析概論」納入「印象海洋微學程」

教師及學生社群規劃及發展情形

透過跨域合作及授課,讓不同領域的老師認識合作,並一同發展未來合作機會。
並讓學生能因透過學程更瞭解不同領域,並能更容易找到合作機會。

學程內教師透過課程產生固定合作,並藉由授課及課後互動促成良好社群。學生可於課程的社團與老師直接交流,或是借用學群購買的書籍。

共學群之永續發展及社會影響力

落實與強化學群與永續發展之連結,並於課程中敘述。

加強並延續之,為此設立新的校園預防醫學學程以延續達成食安學群所連結之目標。

社區及產業結合規劃

延續原有課程規劃,持續進行與業界的合作,並希望進入社區或中小學開設食安相關之講座、課程,教學活動等。

延續原有計畫,並持續擴大邀請叫往年不同的產官學的專家學者,增加新的業界合作。

  1. 計畫特色

本學群目前包含兩大學程,分別為食品安全學程與校園預防醫學學程,兩者皆關注與所有人切身相關之社會重要之議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於2016年12月發佈「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食品安全人才培育計畫申請作業須知」,就已標明「規劃食品安全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事」,國際間亦將食安視為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面臨食安問題對健康的威脅,於是聯合國訂定2019年為世界食安元年,並於今年年初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食品安全會議」宣佈,而從2019年開始6月7日為「世界食品安全日(World Food Safety Day)」。

食品安全學程之課程設計為跨學系並兼顧檢測技術、風險評估、管理溝通等方面的實用課程。因此邀集化學、生物、醫學、環工各系教師,與市府農業局及衛生局、食藥署、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民間檢驗公司(如SGS)、醫療院所(如高雄長庚醫院、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結合南部在地單位,致力於推動南部地區食安議題,特別是中山大學位處哈瑪星以及旗津地帶,是高雄主要的觀光景點,而觀光區的食品安全條件及相關問題亦不容忽視,因此食品安全學程未來將致力於朝向食品安全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目前全國有六校成立食安研究所(包含台灣大學、成功大學、陽明大學、中興大學、台灣海洋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而台北醫學大學則有全台唯一的食品安全系,足以見得食安議題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本學群希望能成為南部食安議題的領頭羊,培養中山的學生更廣闊的視野。
而校園預防醫學學程之課程內容會聚焦在學子們平日生活上容易遇到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並依此為主軸,串連本校現有系所(化學、生科、生醫、醫科等)、共學程(如PM2.5及食品安全)與當今社會重大生活議題,使本課程能更全方面且正確的傳遞給青年學子們維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及資訊。本學程所屬之課程,授課師資將與高雄醫學大學及附屬醫院及高雄地區大型教學醫院中心(如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總醫院、義大醫院)合作,以結合高雄地區之醫學教學資源,打造優質的基礎醫學教學平台,使中山大學學生能在本校醫學院成立前,即能率先享有基礎健康醫學教育。
除了與在地單位的合作,共同參與規畫與講授課程,本學群還結合本校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該中心有近二十餘台質譜檢測儀,讓學生在未來課程更能實際參與操作。

  1. 執行績效目標、策略及改變
  1. 目標與策略

本學群初始成立目標在於落實食安教育至大學教育之中,現行之食安教育皆著重在研究所,但為了實踐食安教育乃是全國民皆該擁有之基礎素養,故本學群希冀能推動食安知識至各不同領域與階層。

因此本學群自107年成立以來成立了食品安全學程,先由課程方式提供大學生一個瞭解的管道,並辦理多場活動推廣食安教育到校外單位。
然而食安教育最主要的目標乃是在促進全民及學生的身心健康,以此為目的,為達成校園之身心健康環境,並妥善照護學子健康,學群另成立一校園預防醫學學程,此學程成立於109年,為了學子們的全人身心而努力,並先以開設課程方式進行,並努力促進與其他高雄在地醫學院所合作為目標。

  1. 問題與分析

學群目前執行問題可分為兩部分來看

  • 實際操作短缺

實際操作方面則較為缺少,雖皆有安排校外參訪課程,但因礙於時間及距離因素停留時間較短,無法讓學生實際操作,較為可惜,因此希望有機會可配合鄰近單位,讓學生能長期實習。

  • 缺乏專門教師

本校於一開始便無食安/食品相關科系,因此會導致課程於籌備上會遇上師資不足而難以開課問題,若需要開設更專精的課程則需要向外校尋求師資,依現行法規若欲請他校教師則無法聘為業師,若欲聘請為兼任/合聘則無適合之系所單位可協助,使得課程開設因缺乏師資而滯礙難行,希望校方往後能協助人事部分,使學程得以聘任合適師資偕同授課合作。

綜合上述問題致使目前課程多仍是開設基礎課程,而更為專精的課程較少,以及課程開設面向尚未全面包含各項食安議題,因此希望往後若能解決相關問題後,能開設更深與更廣面向之課程。

  1. 成效與改變

在本學群的推廣下可以見得食安與健康醫學知識愈發落實在大學課程之中,對於食安的議題亦更加重視,讓學生也學習到更多不僅是照顧自己,更是能廣知家人朋友,造福更多人的知識。除此之外修課學生與參與活動的學生都日益增加,且加入學程的學生也維持穩定的人數,盼望之後能讓更多學生參與,且辦理更多活動讓校外人士也一同瞭解食安的重要性。並提升大家對健康的認知,順利銜接本校後醫系成立的願景。

  1. 評估與精進

可分由兩個學程及學群兩方面來看

  • 食品安全學程

由目前學生的上課參與情形可以瞭解學生對於食安議題的想像及需求為何,並希望藉此可修正課程內容,目前課程在設計上除參訪與實驗手作外,在實際授課上的互動較為偏少,因此希望能在未來課程中加入更多互動,讓學生不僅是被動接受,而是能有更多主動反思與反餽。因此在今年的課程設計上,不少老師有稍微調整授課方式,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及時思考與回答問題,課堂上以線上問卷的方式讓學生能直接回答上一次的課程內容,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或是反餽與想法,讓不敢舉手發言的學生一樣有提問與思考。而評分學生的評分方式老師更希望能看見學生們的想法,因此多以心得回饋方式來作為評分依據,讓學生可以真實反應自己所學,又不需死板的背誦考試。

另外除了課程授課方式之外,學生之作業設計,希望往後除心得寫作外,未來可加入讓學生有更多可動手實行與思考的作業與評分方式。
 

  • 校園預防醫學學程
    本學程於去年開始運作,並率先開設兩堂核心課程內的講座課,本學程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保有健康的身心狀況,培養讓學生終身學習及照顧自己的能力,擁有健全的身心健康才能有健全的人生,讓學生們進行跨域學習,不僅是理學院要擁有醫藥知識,不論各科各院都可以學習足夠的醫藥知識照顧自我。

而經過這一年多來的狀況評估,學生對於課程接受度及反應良好,不少學生不僅是在課堂上,甚至會在課後詢問講師各式問題,而部分學生會反應課程內容部分稍微艱澀難懂(專有名詞過多),或可未來與講師討論再將難度略降,讓學生們能更輕鬆學習。

未來的課程設計將學程會分為不同方向,讓學生依其興趣選擇相關其最為需求之課程。並希望可帶入部分手作或體驗課程讓學生能更直接的操作,如:AED的使用、及其他醫療器材的運用等。
 

  • 學群
    本學群未來之運作勢必需要統合學程內各個學程,使其能互補合作,例如原屬於食安學程內的「毒理學」就能將食安與醫學照護兩者相結合,因食品危害而造成中毒,更可提至醫學端的如何救治照護。又如109-2學期開設的「食安、微生物、與消化道疾病」就是將二者特點相結合而設立的一門課程,聚焦於食安造成的健康危害。
    除了學群內的學程統合,學群需更積極含其他學群合作創造更多成果,學群目前多數仍在內部課程開設,且加上因今年疫情,導致辦理活動受限,甚至原本連原本課程內規劃的參訪課程都因此受限,所幸下半年疫情稍緩,使得課程仍可進行兩場參訪活動。但因國外疫情尚未緩解,甚至又到達新一波高峰,學群內原先規劃的國際化課程與交流仍須暫緩,直至疫情緩解後議。

  1. 具體學生學習成效及評估方式,並請檢附相關證據資料(如作業、報告、實作成品等
  1. 食品安全:
    學生於作業及心得反饋都給於相當高的正面回應,多數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生表示會選擇前來修此門課程,因對當今食安問題深到憂慮,希望能借由修此門課程來增進識讀食安資訊的能力,亦有不少學生表示中山並無食安相關科系,卻辦理了食安課程而想前來了解。對於課程進行方式亦給與大力肯定,有別於一般課堂僅是在教室內聽課,本學群安排多場演講,讓學生能以直接和專家學者面對面問答交流,除了課堂演講,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但礙於今年疫情緣故,本學程上半年度皆未讓學生外出參訪,但仍有安排實驗課程讓學生親自體會,並於下半年度疫情穩定後安排了兩場參訪,讓學生直接去走訪體會從食品製造工廠,藉由親身走訪來學習食品製造的不易及管理過程。

     
  2. 校園預防醫學:
    在評分方面著重見到學生反餽,因此不以考試方式作為評分標準,而是以問答作為加分,心得繳交來評分,而學生於心得反饋時都給於相當高的正面回應,多數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生表示會選擇前來修此門課程,是發現自己本身對健康知識的缺乏,希望藉此課程可以學習到更多正確的健康知識。在當今高壓高污染的環境下,許多學生都希望能找到調適方法,藉由本學程的課程讓他們可以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為此學程安排了多堂課程,並找來多位專業的醫學、藥學專家,不論是醫學系教授、醫藥開發專家、業界人士亦或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來跟學生們直面式的給予講授,跟學生提問對答,學生都踴躍發言詢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從減肥,老人照護,用藥安全無所不問,讓學生們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答案。

  1. 學生透過教師所規劃之課程內容與評量方法,是否達成所欲培養之系所核心能力與專業能力,達成情形為何。

 

  1. 具體學生學習成效及評估方式

學生學習成效

  1. 食品安全:

  學生於作業及心得反饋都給於相當高的正面回應,多數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生表示會選擇前來修此門課程,因對當今食安問題深到憂慮,希望能借由修此門課程來增進識讀食安資訊的能力,亦有不少學生表示中山並無食安相關科系,卻辦理了食安課程而想前來了解。對於課程進行方式亦給與大力肯定,有別於一般課堂僅是在教室內聽課,本學群安排多場演講,讓學生能以直接和專家學者面對面問答交流,除了課堂演講,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但礙於今年疫情緣故,本學程上半年度皆未讓學生外出參訪,但仍有安排實驗課程讓學生親自體會,並於下半年度疫情穩定後安排了兩場參訪,讓學生直接去走訪體會從食品製造工廠,藉由親身走訪來學習食品製造的不易及管理過程。
 

  1. 校園預防醫學:

  本學程之課程將設計為跨學院學生皆能修習,不將修習對象框限於僅具醫學相關背景之學生,而是讓來自不同學院之學生都能修習(含文、管、社、海、理、工等),使其具備基本的健康醫學常識與背景。課程內容會聚焦在學子們平日生活上容易遇到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並依此為主軸,串連本校現有系所(化學、生科、生醫、醫科等)、共學程(如PM2.5及食品安全)與當今社會重大生活議題,使本課程能更全方面且正確的傳遞給青年學子們維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及資訊。而為使本校於日後成立醫學院時能更平順,本學程之設立無疑可做為先驅前哨。本學程所屬之課程,授課師資將與高雄醫學大學及附屬醫院及高雄地區大型教學醫院中心(如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總醫院、義大醫院)合作,以結合高雄地區之醫學教學資源,打造優質的基礎醫學教學平台,使中山大學學生能在本校醫學院成立前,即能率先享有基礎健康醫學教育。

在評分方面著重見到學生反餽,因此不以考試方式作為評分標準,而是以問答作為加分,心得繳交來評分,而學生於心得反饋時都給於相當高的正面回應,多數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生表示會選擇前來修此門課程,是發現自己本身對健康知識的缺乏,希望藉此課程可以學習到更多正確的健康知識。在當今高壓高污染的環境下,許多學生都希望能找到調適方法,藉由本學程的課程讓他們可以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為此學程安排了多堂課程,並找來多位專業的醫學、藥學專家,不論是醫學系教授、醫藥開發專家、業界人士亦或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來跟學生們直面式的給予講授,跟學生提問對答,學生都踴躍發言詢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從減肥,老人照護,用藥安全無所不問,讓學生們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答案。

  1. 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食品安全:

  由目前學生的上課參與情形可以瞭解學生對於食安議題的想像及需求為何,並希望藉此可修正課程內容,目前課程在設計上除參訪與實驗手作外,在實際授課上的互動較為偏少,因此希望能在未來課程中加入更多互動,讓學生不僅是被動接受,而是能有更多主動反思與反餽。因此在今年的課程設計上,不少老師有稍微調整授課方式,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及時思考與回答問題,課堂上以線上問卷的方式讓學生能直接回答上一次的課程內容,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或是反餽與想法,讓不敢舉手發言的學生一樣有提問與思考。

另外除了課程授課方式之外,學生之作業設計,除心得寫作外,今年如「食品與營養」課程則讓學生自己記錄一週的飲食記錄,來讓學生藉由作業設計更加瞭解飲食的組成,希望未來可加入讓學生有更多可動手實行與思考的作業與評分方式。

  1. 校園預防醫學:

  目前在實際授課上的互動仍較為偏少,因此希望能在未來課程中加入更多互動,讓學生不僅是被動接受,而是能有更多主動反思與反餽。
未來或可以加入實驗課程,或是讓學生除了上課的問答方式有其他表達問題的方式,像是線上問卷讓不敢舉手表達的學生也能表達問題,或是可以在前讓他們表達自己對於不同議題的想像都是不錯的方式。

亮點特色

  1. 課程讓學生的學習領域不侷限在教師授課,原安排了多場校外參訪活動,讓學生能實地走訪並參與動手操作體驗,但因應疫情管制,上半年度所有參訪課程都取消,而下半年度亦減少至兩次,其中參觀了三皇生物科技公司(生活泡沫綠茶)、黑橋牌香腸博物館、奇美幸福食品工廠,校內則配合快篩中心,讓學生能實際進行體驗,藉此更瞭解食品的加工製造過程,以及食品檢驗環節如何進行。而課程內的食品品評的體驗則更加精進,讓學生用更系統化以及擴大規模的方式體驗真正的品評。

  1. 本學群共有兩學程,食品安全學程今年共開設七門課程,修課人數共305人。去年加入學程的人數目前為9人,今年已增長至12人,雖然目前疫情當頭,但可以見得學生的關心熱度不減,修習人數仍維持在一定水準上,可以見得學生對食品安全議題依舊是十分重視表示食安仍為當今重要議題。另校園預防醫學學程目前已有8位同學加入學程,以一門成立不到一年的學程而言十分優異,足以見得學生們對於健康亦是十分注重;今年共開設四門課程,修課人數多達391人,其中兩門去年開設過之「身心健康醫學講座」與「營養與藥物安全講座」,甫一開出課程人數立刻滿額,且有不少同學表示想要加選,因礙於疫情無法增收更多學生,若待往後疫情稍緩,可考慮增開名額。

  1. 不遺餘力的邀請各單位的講師來為學生們進行講演,食安學程六堂課就已邀請了共2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食安專家,包含食品相關科系的教授、公家檢驗單位、私人檢驗公司等。

校園預防醫學學程兩堂講座課亦已邀請了50位來自不同領域醫學、藥學專家,大大豐富了課程內容,邀請人士包涵高醫、長庚、榮總的醫師,本校的校醫、諮商師,各大醫學大學的教授等。

  1. 配合校園預防醫學學程,於5月份辦理「新冠肺炎疫苗時代的超前佈署研討會」,讓普羅大眾有機會更加理解疫苗時代來臨的相關資訊,並讓學界、業界得以藉此機會交流,深入探討研究。。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