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9年度「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

共學群特色

現今濫用自然資源的生產模式已造成全人類財產、經濟,甚至性命的損失,人類必須即刻運用智慧及科技,大幅調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環境,內含仍多未知卻充滿機會的自然資源。本共學群目標藉由本校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及高雄醫學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師資,共同培育出兼具海洋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思維的學生,未來冀望師生能共同激盪發展出永續的海洋生產模式及造就循環經濟。

「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09-111)持續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符合高教深耕五大目標「海洋教研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由本校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及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師資,及與南方在地的民眾互動,從教學、研究、推廣等角度共同培育出兼具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思維的學生,未來冀望師生能共同激盪發展出永續的海洋生產模式及造就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經濟。109年已開設兩個整合學程:海洋生產模式及海洋循環經濟,及四個微學程:海洋天然物、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資源與實務應用、海洋微生物及應用推廣,訓練學生具有關懷全球議題的能力,包含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

本共學群林秀瑾副教授於109學年度加入「永續生態」共學群陳孟仙教授,共同開設出走西灣系列工作坊-「出走西灣七星潭」,四天三夜的微學程緊湊也充實,學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小組組員磨合並產出成果,過程包含構思、初步草擬、實際執行、成果發表,雖然時間不長,但學生透過團隊合作與溝通,在這四天內將自身的創意發揮到極致。參訪七星潭的課程內容包含定置漁業的操作及發展、賞鯨、當地戰備坑道導覽、利用在地食材特色製作創意料理等,目的是學生親身體驗在地海洋文化,明白守護海洋其實並不如想像的艱難,充分呼應高教深耕五大目標。

教師及學生社群規畫及發展情形

課程中安排跨院或跨校的共同教學,校內包含海資系、生科系、政經系、企管系,校外則有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等,使教師社群藉由互相觀摩、經驗傳承提升教學效能之外,亦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訪業界,包含億陞智生技公司,了解天然物生技產品應用;中油綠能所冷排水大型海藻養殖,了解藻類養殖及生質能應用技術;參訪梓官漁會,了解傳統魚市場之觀光轉型。皆增加與社會關注議題的連結。另外,也舉辦兩場小型工作坊,分別為

(1)2020.6企管系黃明新老師分享行銷學的基礎概念,與會者包含7名教師及6名學生(海資系、海科系、生科系),還有一名即將以海洋周邊產品進行商品行銷之校友。

(2)2020.11生科系張楊家豪老師分享生物學家的統計之路,與會者包含6名教師及14名學生(海資系、海科系、生科系)。藉由邀請共學群的所有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形成跨域共學氛圍,帶領學生對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相關議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本期共學群亦加強課程評量方式及問卷等學生回饋機制,藉由反思活動,請學生分享學習心得,根據此逐年調整共學群的課程及活動安排。再者,將在海資系館設置學生共同討論的空間及時間,藉由相互學習討論、彼此能夠分享其學習心得,藉此形成一共學氛圍,進而能發展成學生社群。討論地點設在海資館一樓MB1009,該教室為多功能教室,除了能做多媒體互動,桌子也是以小組討論的目的而設計。時間則設定為星期三下午4-6點,本校共同導生時間,因此學生沒有衝堂的壓力。同時也邀請共學群的老師共同討論相關議題、激盪想法。另外,為了促進師生跨課程交流的機會,本共學群已成立「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SYSUxMPMCE),即時提供活動資訊,張貼照片及消息,提供師生討論課程與多元化及多媒體交流的平台。

共學群之永續發展及社會影響力(SDGs)連結情形

十年前,氣候變遷是否真實存在仍是具有爭議性的議題,現今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卻早已叫人類無法不重視。人類過度膨脹自我利益,忽略大自然平衡的慘痛教訓,除了財產、經濟、性命的損失,還必須立刻尋求改變現今生產模式,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及確保其永續發展。人類應以所擅長的智慧及科技,大幅調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不再濫用及予取予求,給地球一個喘息的機會。

地球70%的表面是海洋,但超過80%的海域仍未被觀察探索過。充滿未知的同時,卻也充滿機會。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無數的離島涵蓋熱帶及亞熱帶區域,西有沙地、東有深海、北有礁岩、南有珊瑚礁,再加上黑潮洋流、南中國海洋流及中國沿岸流的季節交互作用,台灣海洋生態系及其中的生物自然豐富多樣。海洋生物在生長和代謝的過程中,能產生並積累了大量具有獨特化學結構、生理活性和功能的分子物質。例如軟珊瑚及海綿之活性次級代謝物提供了人類醫療保健之新選擇;海洋微藻的纖維素或脂質提供未來乾淨能源的潛力來源;海洋細菌之活性物質提供海洋生物汙損之防治劑等。

為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資源濫用問題,「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109-111) 以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改善目前產業經濟生產模式、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持續以傳授學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之基礎知識為主軸,但加強培育學生產業應用層面所需之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及面對待解問題之創新思考能力。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之目標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及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社區及產業結合規劃情形

本校臨西子灣區,船舶停靠頻繁,109年「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除持續邀請領域相關專業業界人士,合作開設海洋污損防治、藻類及淺海養殖等課程,並將利用海資系相關課程,如海洋資源實務服務學習、應用海洋資源學等,延攬或邀請相關業師協同教學,於課程中講授業界實務,並規劃帶領修課學生進行實地參訪行程甚至短期實習機會,讓修課學生進一步了解業界實務專業需求。再者,也將加入本校政經系及企管系所開設行銷管理相關之課程,增加科學研究的產能及產值且進而推廣,透過行銷方式讓大眾更能了解此產業,甚至創造企業。

  • 永記造漆有限公司:本學程教師與永記造漆有限公司簽訂研究計畫,使學生第一線了解造漆產業之實務與需求。
  •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本學程教師與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已簽訂研究計畫,於海資系館建立合作實驗室,並帶領學生參訪其屏東農業園區之生產基地,使學生第一線接觸業界生產作業模式。
  • 福壽實業有限公司:本學程教師與福壽實業有限公司簽訂研究計畫,並帶領學生參訪其台中工業區梧棲廠區之實驗室,使學生接觸並了解業界作業需求與模式。
  •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本學程教師邀請該單位資深經理,於課堂介紹該中心之組織與任務,並說明現代能源策略與生技專利佈局,開闊修課學生的學習角度。

具體學生學習成效及評估方式

以核心課程中的「生物資訊學」為例:

本課程前半部邀請生資軟體廠商Discovery Studio與CLC Genomics Ltd.前來介紹生物資訊業界最新進展,同時課堂中搭配實際操作演練,透過直接電腦操作,幫助學生了解課堂講授課程中的內容。期中評量方式以線上大型資料庫數據探勘為主,以實際操作教育修課同學如何透過資料庫探勘獲得已發表之生物性序列與蛋白質資料。本課程後半部講授Linux OS system的操作,讓修課同學直接連線本校伺服器進行生物資訊學數據處理的訓練。並加課程內容加入程式設計的元素,每位修習此門課程修課學生可收到基礎的程式語言訓練,而非只有一般軟體或線上免費資源的操作。期末評量方式要求修課同學登入伺服器介面進行序列解析與基礎的Linux系統操作技巧。修課學生普遍學習狀況良好,未來會增加實際操作課程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亮點特色

海科院畢業專題成果展

109學年度海科院畢業專題成果展配合本校40年校慶擴大舉辦,於109年11月27、28日在海工館一樓順利辦理完成,本共學群計有10名老師指導專題生參展,包括有【海洋中的塑膠微粒饗宴】、【像極了愛情-黏膜表皮微生物】、【拜託你一定要紅紅的-為什麼紅條不再紅? 】、【一起保護我們的好朋友—珊瑚! 】、【利用海洋資源開發有效藥物】、【愈活愈進步,甘安餒? -海洋界的箇中「鞘」楚】、【海龍王的大補丸-褐藻醣膠的秘辛】、【此海綿非彼海綿-海洋共生菌的溫床】、【海洋健康的探知器-軟珊瑚的瑚光珊色】、【海洋生物科學繪圖創作展】。活動現場展出各組專題成果海報及學生繪圖成果,及魚類濕式標本、透明魚、微生物玻片、褐藻醣膠、塑膠微粒等各實驗成果,並配合製作專題學生的解說介紹、現場顯微鏡觀察、闖關遊戲主題及影片播放等呈現方式,加深民眾對展示主題的印象與參觀興趣,希望達到推廣海洋科普教育的活動目標。https://40th.nsysu.edu.tw/p/405-1309-245040,c21336.php?Lang=zh-tw

參訪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綠能科技研究所

海資系主任廖志中教授率領李澤民教授及選修「藻類生質能應用與養殖技術」的學生前往高雄市楠梓區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綠能科技研究所(Gree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GTRI),參訪綠能所發展永安冷排水養殖大型海藻之循環經濟過程,所長黃冬梨親自接待,由研究員翁堉翔博士以影片介紹綠能所發展歷史及進行中之研發工作,並品嘗海木耳冰棒。綠能所是中油公司因應環保及新能源而新成立的研究單位,與煉製研究所和探採研究所並稱「三研究所」,原本專注於綠能科技之研發,後來另一級直線單位「新材料試量產及認證中心」併入綠能所,始將石化高值化與循環經濟領域帶入綠能所。本次為中油綠所在新冠肺炎發生以來第一個綠能所以外單位參訪,主要由翁博士及相關發展小組組長說明大型紅藻海木耳無菌苗培養設施,種苗放大程序,以及冷排水養殖海木耳種苗放大之2噸設施,冷排水,其出處來自於台灣中油接收從國外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永安廠,天然氣從地底、海底抽上來後,因為液態和氣態的體積相差極大,達六百倍,基於方便運輸考量,必須先做液化處理,再用船運運到台灣來,等船靠岸後,為讓超低溫-162℃的LNG從「液態」還原成「氣態」,就必須汲取大量海水,再透過開架式氣化器(Open Rack Vaporizer, ORV)和LNG進行熱交換,經熱交換後的海水溫度快速下滑,就連到夏季,溫度也可以維持在22℃~24℃,除了全年都維持在最適溫度外,台灣中油為了避免浮游生物附著於設備影響效率,在汲取海水後,還會經過三重過濾,並定期取樣做分析、做水溫檢測,正好是養殖海木耳的最適溫度及乾淨海水。參訪過程,師生親自體驗量產海木耳之無塵培養室與商品販售之經驗,互相交換意見,討論熱烈,獲益良多。

中山大學40週年OPEN house活動

海洋生產模式及循環經濟共學群於2020年11月28日協助舉辦中山大學40週年OPEN house 活動,活動名稱為「花枝、魷魚、烏賊&章魚 傻傻分不清楚」。當日活動內容由海資系助理教授劉商隱簡介軟體動物頭足類,包括分類與生態。並針對餐桌上常見的四種頭足類動物(花枝、魷魚、烏賊&章魚)進行型態特徵的介紹。會以此主題與高中端學生互動,主因大多數人無法在生活中或餐桌上分辨這許多常見頭足類,因此透過此工作坊讓學員能藉由不同頭足類間的型態差異,來清楚辨認之間的差異。除講授課程外,也讓學員有機會接觸到已滅絕的頭足類化石(菊石),藉由砂紙處理菊石表面,可以看出其外殼縫合線的紋路,或將側面磨平,可以看出殼內腔室構造並與現生有殼頭足類“鸚鵡螺”的殼構造作比較。在授課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多數學員對海洋生物有濃厚興趣,但實作部分更讓所有學員都動了起來,眼睛也亮了起來,多數學生從沒觸摸過化石,更不用說具有兩億多年歷史的菊石化石,因此格外興奮。在打磨過程中,有數個學生問了莫約10次,“教授這樣可以嗎?這樣有東西嗎?”由此可知在課程中加入一些手作的小實驗或練習,將會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樂趣。最後,所有學員帶著手中的菊石離開教室時都帶著微笑。

分享會

本共學群今年共辦理兩場分享會,分別為:(1)2020年6月企管系黃明新老師分享「行銷學的基礎概念」,與會者包含7名教師及6名學生(海資系、海科系、生科系),還有一名即將以海洋周邊產品進行商品行銷之校友。黃明新老師以深入簡出、生動活潑的方式對在場師生解釋何謂行銷,並舉大量實例,同時以講解、播放影片、有獎徵答的方式,增加聽眾對議題的理解及社會應用的連結。(2)2020年11月生科系張楊家豪老師分享「生物學家的統計之路」,與會者包含6名教師及14名學生(海資系、海科系、生科系)。張楊老師以自身的求學經驗為例,讓聽眾了解統計學的發展及應用,在座許多已有研究經驗的學生,對於統計學又愛又恨的心理,也得以在此次分享中得到一些安慰及鼓勵。以上交流皆可增加學校師生與社會關注議題的連結,也能藉由相互學習討論、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形成一共學氛圍。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