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ORCA-STEAM」共學群
共學群特色:共學群發揮中山大學海洋之專長與特色,並長期關注高雄山海河港之議題,建立以海港城市為基礎的教研團隊。第一階段以南星樞紐產業樞紐學程為目標,建立「海洋能源科技」、「設備系統科技」及「國防科技」及「船艦工程」四個範疇之課程,第二年除延續學程課程外,開始帶領學生與港、與海洋產業的合作,並開始發展跨域合作競賽的模式,109年度發展模擬魚體的仿生競賽,未來三年以港市為目標,發展僅有中山才有的港埠產業課程,以南星樞紐產業樞紐學程 、海事工程學程為核心、連接綠色港市微學程 、智慧港埠微學程,並發展專業溝通與表達、仿生競賽、領導與合作三個系列工作坊,以工作坊結合學程課程,讓學生在競賽中學習團隊跨域的能力,同時透過共學群對接港埠相關產業。
產業環境參訪
海事工程學程於本學期10月份前往台中市大安區參訪wpd達德能源集團的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參與同學在過程中更能了解海事工程的實際施工方式、施工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開發商與地方民眾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南星產業樞紐學程亦於本年度11月份前往美濃竹子門發電廠做校外參訪,竹子門發電廠主為台南與高屏地區供應電力,位於荖濃溪與濁口溪匯合處下游約 4 公里處,屬於第一代川流式水力發電廠,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1908年,至今屆滿百年仍可運轉使用,2003年列為國定古蹟。竹子門發電廠不僅供電,亦與在地水利系統「獅山水利圳道」有密切關聯。109年10月20日時,「綠色城市與智慧港埠」課程帶領學生參訪高雄港。港口與城市的關係密不可分,而智慧港埠和綠色港埠又為未來世界港口之發展趨勢,希望藉由本次參訪引導學生瞭解港埠與城市間的關聯與問題,以建立永續港市之目標,思考並探究港與市間如何共榮共存。
工作坊
此年度舉辦了流魚型式工作坊及溝通與合作工作坊,透過仿生概念去對流體與魚體更深層的認知外,以溝通工作坊去做跨領域的引導教學,認識如何與不同專業的人去做溝通與合作。兩場工作坊分別提供了跨領域的機會與方法,以實作之方式呈現,讓中山的學生除了更加認識自己外也理解團隊合作中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共學課程-南星樞紐產業樞紐學程
南星樞紐產業樞紐為第一階段規劃之學程,目的是以「樞紐」的概念導引學生系統地選課。所謂「產業樞紐」即產業所依靠之關鍵能力像樞紐一樣,可以動態調整應用場域,讓產業發展能有最佳之彈性與適應力。南星產業樞紐學程乃在配合國家產業發展需要,結合跨領域知識,為南部產業培養具樞紐專業能力之人才。本學程結合工學院與海科院師資與課程,並引進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與中信造船公司之業界實務,整合南部國防與船艦產業發展所需之學術訓練與跨領域技能。學程透過不定期訪視合作業者、邀請業師現身說法及案例分享討論,有效提升學生於船產方面之相關實務知識與職能。未來將繼續辦理相關參訪與講座活動,拓大學生視野。
共學課程-海事工程整合學程
本學成目的為針對海事工程相關議題進行課程講授,旨在培養學生具備海洋相關工程施工管理、規劃之概念,及對於海事工程相關技術及儀器設備具備實際操作及應用之能力。本共學群之具體規畫為以中山大學所處之【山海河港星】面臨的眾多狀況為前導設定課程走向,藉由設計思維、社區實踐喚醒學生公民參與責任意識,因此納入海事工程為另一整合學程,本學程計畫針對風能與海洋能領域之海事工程相關議題進行講授。其中設有四門整合性核心課程(船舶施工規劃、海洋土木、風險分析及管理、海域調查與量測),針對海事工程施工作業, 及現場調查等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授課。配合本系及外系現有之前置課程,使學生能在修習跨領域整合應用課程前,對海事工程領域達到一定程度瞭解。
「綠色城市與智慧港埠」課程-綠色港市與智慧港埠專案
課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港埠與城市之間的連結,包括港口正面臨的議題、港市間所產生的問題等,也讓學生思索在以建立綠色港市的目標下,透過智慧化的發展,如何讓港與市一起發展的同時也能共榮。首先,讓學生透過對國外案例的了解,思考高雄港能夠改善並進步的空間,接下來讓學生模擬市民、政府、港務公司等角色提出其所遭遇的困境,最後整合高雄港現有的環境政策,讓學生一同腦力激盪、共同擬定針對高雄港的特製專案。而此專案不僅只是課堂中的報告,課程預計將專案呈現給高雄港務分公司,希望能聽取更加專業的意見,因此課程邀請了高雄港務分公司的主任秘書、秘書處處長、職安處處長、人事處處長等重量級人物一同參與,並和學生互相交流,希望業界與學界之間都能夠從中有所獲益。
共學師資
共學群除教師之參與外,透過與業界的團隊組成,將研究與教學結合,發揮團隊的能量,打散傳統學科及產官學的分野,以議題整合團隊成員,教學同時發展研究、研究同時引導教學。
亮點特色
水下設計仿生競賽 – 流魚型式
工作坊以三階段方式引導學生先有興趣,由興趣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工作坊結合海科院及工學院之教師及助教,優勝者將輔導後續參與國際仿生競賽,以下為各階段之摘要說明。
第一階段 – 魚體演化與流體的關係:由海科系廖德裕教授說明魚體型態,以及魚體如何因應水流演化出之型態,接著由海工系葉博弘教授說明流體基本原則。
第二階段 – 魚體電腦模擬: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王郁仁教授帶領學生,藉由 solidworks將魚體實際繪製於電腦中,作為後續電腦模擬操作之用,對於初步學習的同學,也可藉由手持3D掃描將模型掃入電腦中修正,以減少進入此領域的專業門檻,任何非工程專業的學生都可以藉由工具開始建立魚體模型。
第三階段 –團隊將以魚類、鯨豚、鯊魚之型態為核心概念,設計一件仿生作品進行水中競賽,並由阻力最小且穩定前進者獲勝。本競賽以極具發展潛力之海下科技結合近年來熱門的仿生設計為主題,鼓勵學生接觸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及多元化軟硬體工具,進而培養發現問題並以跨領域思維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去年之第一屆流魚型式第三階段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後於109年5月2日舉辦,並以仿生應用(20%)、設計構想(20%)、模擬結果(30%)、競賽結果(30%),當日共計6組參賽,以下為照片紀錄:
競賽規則:
1. 作品尺寸之長度至少60公分,寬(含鰭)至少30公分,以±5公分為限。
2. 必須以模仿魚類、鯨豚、鯊魚之型態為基礎。
3. 可使用各式材料製作,需3D列印者請與主辦單位聯繫。
4. 作品必須能夠沉入水中。
5. 建議作品前端設計孔洞、鉤環,以利線繩拖曳。
於當天由海工系莊偉良教授、葉博弘教授、陸曉筠教授依上述之評分標準做比分並評審。
第二屆流魚型式第一階段分別於11/26及11/27舉行。
溝通與合作工作坊
領導力與溝通並非只有知識理論,更是一門專業技能,理工背景較習慣獨立作業,卻忽略了團隊效能的重要性。尤其在大學階段,學會合作和溝通將能大大改善課業壓力及品質,求學階段時往往會因工作分配比例不同或是未依能力去做分配,這都是溝通成本過高所帶來的主因。
溝通工作坊在上午以分類個人各項天賦,以做個人於團隊中的定位分析和建議。並透過各項測驗和引導去做天賦特色的實戰運用和個人調適。
下午則將主軸放在個人天賦特色如何與團隊做溝通,將各類天賦獨有之長處和短處作分析並陳,在最後總結並給予建議。同時將聆聽力的重要性以遊戲的方式體驗,讓學生在遊戲後親身體會聆聽在溝通所占的重要性。
海事工程整合學程
海事工程學成於本學期10月份前往台中市大安區參訪wpd達德能源集團的能源環境教育中心。藉由業界人士分享現場工事經驗,讓參與同學在過程中更能了解海事工程的實際施工方式、施工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開發商與地方民眾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也讓同學更能理解目前海事工程業界尋求的能力與資質。
南星產業樞紐學程課程
南星產業樞紐學程於9月18日合辦「南星產業樞紐學程」專題講座-「儀器科技讓科學與創意無界限(Instrumentation for Discovery, Implementation for Innovation)」,10月16日合辦「南星產業樞紐學程」專題講座-「水下探測設備研發經驗分享」,邀請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關鍵技術組組長蕭毓宏博士,為本校師生介紹其在水下探測系統之開發經驗。11月27日合辦「南星產業樞紐學程」專題講座-「海龍離岸風電」,邀請海纜統包工程師盧禹晉先生蒞校分享他在離岸風電產業工作的經驗。11月25日(三)舉辦南星產業樞紐學程參訪活動-「竹子門發電廠」校外參訪,邀請電力工程、電信工程兩國際碩士學程外籍生與本學程課程學生共同參加。
高雄港參訪
港口與城市的關係密不可分,而智慧港埠和綠色港埠又為未來世界港口之發展趨勢,希望藉由本次參訪引導學生瞭解港埠與城市間的關聯與問題,以建立永續港市之目標,思考並探究港與市間如何共榮共存。
參訪內容包含:
- 港區自動化門哨系統:系統整合了各項科技,可針對車輛、人員及貨物進行即時比對查核與記錄控管,大幅提升了通關效率外,亦降低港警現場執勤負擔。此外,車輛怠速所排放之廢氣,亦獲得有效改善。
- 遮蔽式卸煤倉庫:不僅提高卸船作業效率,也有效減少煤炭裝卸過程中產生之揚塵,有助於改善港區作業環境空氣品質。
- 港區車輛清洗:為防制車行揚塵,設置符合法令規定之自動洗車設備,以加壓沖洗設備沖洗車體及輪胎,完成沖洗之車輛方可駛離港區。
- 岸電:降低船舶裝卸貨期間之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及燃油使用量,進而維護港內空氣品質,也有助於改善船舶引擎噪音對港區人員的影響。
- 太陽能光電:為推動港區再生能源發電,將港區建物屋頂出租,提供空間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不僅有效利用港口屋頂空間,又可為港口帶來額外收入。
- 智慧環境網:可降低人員蒐集即時環境資訊花費時間與減少前往污染通報區域查看之車資,於風災來臨時也可運用本網站即時獲取觀測資料,立即規劃救援範圍與路徑,並能透過即時CCTV影像掌握救援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