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地方品牌與社會創新」共學群




本年度共學群舉辦各式亮點特色活動如下:
臺灣文化週(2019/04/30-05/02),以藝陣與飲食為主題,邀請小港國中電音三太子、知名民俗技藝團「振宗藝術團」的女子八家將進行陣頭演出,結合楠梓福寧宮境宮廟的七爺八爺、天都元帥、翼宿星君等神偶出巡中山校園,活動現場同時介紹儀式典故、節慶與宮廟文化,鑼鼓喧天的熱鬧景象吸引不少人駐足圍觀,讓中山師生對臺灣特有的地方藝陣文化有進一步的深刻了解。
媒體報導:共計6家
中山新聞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4635.php?Lang=zh-tw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4877.php?Lang=zh-tw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5018.php?Lang=zh-tw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5000.php?Lang=zh-tw
鮮週報https://freshweekly.tw/index.asp?pn=vw&id=6j7832l1l40d#vw
全國旅遊報http://www.z98737406.tw/?p=139809
台灣新生報http://www.tssdnews.com.tw/?FID=6&CID=455010
焦點新聞網http://focusnews.tw/2019/05/07/p64060/
臺灣數位新聞網http://www.enewstw.com/City01.asp?ItemID=67420
「前草工夫活:開創人生的技藝」特展(2019/06/21-09/21),為師生歷經數月在前鎮草衙地區田野調查,以六名前鎮地方耆老為核心,通過文字相片、影像紀錄片、互動遊戲和真人圖書館方式,試圖了解前鎮勞動者的生命故事之階段成果展示。展場分《技.藝》、《教育創新》、《工夫活》三大展區,透過所展出的勞動風景,包括整復喬骨的國術館、抽油工、拆船師、水電師、中藥行、水果攤商等流動的地方剪影,藉以一窺當年前鎮加工出口區與拆船產業興盛時期時,地方匯聚臺灣各地來此創業的先驅,其日常生活脈絡中隱然的「勞動生命」連結。策展目的更期望不論是在地或外地的觀覽者,能試圖了解勞動的意義不僅止於「勞力付出」的層次,而是能體現「社會創造、自我技藝」利己又利他的勞動價值。
媒體報導:共計11家
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a1d8189-2ad5-4165-9ef9-e7aaef3e0fb5
鮮週報https://freshweekly.tw/index.asp?pn=vw&id=q14am2jzsynr#vw
焦點新聞http://focusnews.tw/2019/06/26/p74292/
台灣新生報http://www.tssdnews.com.tw/?FID=64&CID=455729
中山新聞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7955.php?Lang=zh-tw
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894751
臺灣數位新聞http://www.enewstw.com/City01.asp?ItemID=68955
大成報http://www.greatnews.com.tw/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03&n_id=186470
中華日報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0&nc_id=306761
全國旅遊時報http://www.z98737406.tw/?p=142962
新高雄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v1J6D7MCs&t=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3s0oQrzUAE&t=5s
「前鎮草衙我家的事」戲劇活動(2019/11/09-11/10),為國內首度嘗試由公民團體整合在地學術、藝文、教育和社區資源,包括一群由志工組成公民論壇「哲學星期五@高雄」、和堅持朝向藝術在地化的「愛慕劇團」,以及「興仁國中」師生,共同策謀合作的一齣大型戲劇表演,目的是企圖讓大眾重新認識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連結,也建構新生代的主體認同。戲劇內容為三代同堂的一家人,父執輩之間的心事芥蒂、晚輩與長輩之間的世代隔閡,意外透過一封懷有青春和哀愁的書信,解開彼此間的心結和困惑,串起了三代間家族情感的連結,以及對所生活地區的情感認同。演出結束,即刻舉辦座談會,一方面企圖讓與會觀眾對這齣戲的內容、編劇意旨,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另一方面亦盼望在分享過程中,讓觀眾更貼近、認識一向被人視為「鏽帶」的前鎮草衙。
媒體報導 共計9家
鮮週報https://freshweekly.tw/?pn=vw&id=x17g6o12drw3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s://tw.news.yahoo.com/%E5%87%9D%E8%81%9A%E7%A4%BE%E5%8D%80%E8%AA%8D%E5%90%8C%E6%84%9F-%E4%B8%AD%E5%B1%B1%E5%A4%A7%E5%AD%B8%E8%A3%BD%E4%BD%9C-%E5%89%8D%E9%8E%AE%E8%8D%89%E8%A1%99-%E6%88%91%E5%AE%B6%E7%9A%84%E4%BA%8B-031055993.html
蕃新聞http://n.yam.com/Article/20191112329368
自由時報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74753
新浪新聞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1112/33288486.html
大成報
https://news.pchome.com.tw/sport/greatnews/20191112/index-57353552433237209007.html
新生報http://www.tssdnews.com.tw/?FID=64&CID=477362
說新聞
「花東創業現場教學活動」(2019/11/01-11/02)學程課程之一「創業講堂」師生則是把教學現場移至花東,透過二天一夜的行程活動,體驗在地特色的稻穀秋聲草地音樂活動、參訪關山農會米國學校了解池上米的耕植運銷,以及臺東原創基地等,實際與當地推動地方產業的人士進行互動交流。
活動消息:https://siwan.nsysu.edu.tw/news/1081102/1.
「東亞邁向AI世代的勞動價值論壇」(2019/11/30-12/01)於高雄國際會議中心六樓會議室舉行,邀請台、日、韓、港等地專家學者,分就「教育實踐」、「國際案例」、「勞動價值反思」等主題式議題,各自闡述見解並進行激盪討論。
新聞網頁: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21040,r3979.php?Lang=zh-tw
本共學群以培養地方創生人才為依歸,以「議題導向、學習自主、跨域共學、在地實踐」為核心宗旨。主要整合既有之「臺灣研究學程」、「日本研究學程」、「地方敘事與創生學程」等三大學程,並透過「社會文化現象與思想」、「田野技藝」、「設計思考」、「議題治理」等四個方向,整合核心課程,108年度具體措施與創新成果如下。
(1) 舉辦地方文化之展覽、活動,展示臺灣、高雄特色文化。
108年度本共學群相繼投入並舉辦極具臺灣特色的「臺灣文化週」,以及展示高雄特有勞動價值與創業精神的「前草工夫活:開創人生的技藝」特展,還有在衛武營展演「前鎮草衙我家的事」的戲劇活動,討論在地自我認同問題。透過活動讓師生了解各式特色文化精神,培養學生主動關懷社會、參與地方各項議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地方創生的操作方法。
(2) 辦理教師參訪研習團,協構教師學術成長社群。
為期能兼顧差異和對比的學習視角,「地方敘事與創生」學程教師亦於六月、八月、十 一月相繼赴臺灣金瓜石、日本、臺灣花東等地參訪和考察。此外,本共學群亦於11月底舉辦為期二天的「東亞邁向AI世代的勞動價值論壇」大型論壇。這些活動兼具動態與靜態、討論與對話、在地與移地視角,可謂兼容多元文化與社會創新的特色。透過上述各個形式的研習活動,協購教師學術成長社群,除與當地業師進行互動交流外,亦將討論時激盪產生的想法統整重新融入於教學,期能促使學生能由差異與對比的角度出發理解文化的多元性,並培養學生兼容地方關懷與國際視野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索、統整文化脈絡的能力。
(3) 舉辦學生移地訪查田野活動,培養學生在地關懷能力。
為深化學生「在地關懷」意識與能力,本共學群亦透過西灣學院的通識跨院選修「創業講堂(二)」帶領學生到花東地區進行創業現場教學活動,透過實地參訪與體驗,了解臺灣化 地區創業家對在地的人文關懷與實際行動;透過西灣學院博雅課程「地方文化採集與應用」、「社群意識與倫理」、服務學習課程「文化設計與社區實作」,帶領學生進入高雄前鎮草衙地區進行田野調查與前鎮國中補校學生訪談。藉由田野技藝的訓練、社會實作與服務的相關實務課程,期能深入挖掘人文底蘊,在建構問題意識的過程中,由治理的角度來協助、參與、深耕地方的各項問題與議題,藉以培養學生的思路習慣,在關懷社會的過程中同時觀照自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藉由前述具體措施與作法的執行,一定程度上已凝聚本共學群以「議題導向、學習自主、跨域共學、在地實踐」為核心理念的教學作法,期能培育地方創生之人才。但執行過程中仍發現有諸多可以進一步活化或與學校課程、發展方向整合,落實本共學群培育地方創生人才的政策方針,分項敘述如下。
(1) 共學群納入國際學院之規劃,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地方創生人才。
i. 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協助推動國際學院之發展。
為搭配未來校方推動國際學院之發展,本共學群將開設兩門全英文授課之新課程:「Taiwan Issues Study」和「Service Learning: Taiwan Local Cultural Collections and Social Applications」,以作為未來西灣學院規劃「國際學院」以及籌辦「東亞社會創新領袖學程」之基礎。
ii. 導入日本學校經驗方法,拓展對地方創生議題的國際連結能力。
本年度,在共學群教師的協助下,已與筑波大學、千葉大學締結友好關係,未來將延續並展開互助的夥伴關係,進行教學的深化。如目前共學群教師在操作地方實踐之策略,已帶入書寫、表演、影像、遊戲、手工藝等敘事手段,尚未從漫畫角度切入,故於日本參訪後討論擬參考筑波大學「漫畫跨境」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嘗試帶入「漫畫跨境」的教學策略。試圖與日本、國際漫畫家,以及台灣本地優秀的漫畫家合作,用「漫畫」進行地方社會各種層次的「跨境」,透過漫畫家筆下諧趣的人、事、物,讓地方居民更認識當地日常生活、風土物產。此外,為能提高台灣學生和外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彼此溝通交流的能力,亦將透過辦理「漫畫製作的體驗型工作坊」,引導學生在一連串體驗實作過程中,互相觀摩彼此所生活的故鄉、家鄉之風俗文化,尤其是國際學院外籍生或可能來自東亞地區以外的國家,比方:歐美各國,因此透過舉辦體驗行工作坊,不僅可增進亞州學生對歐美地方文化風土的了解,共學群教師亦能適時帶入歐美等國之地方創生成功經驗,以此啟蒙、提高國家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對地方社會實踐和議題的關注,同時在互相參照和比較差異的學習交流中,拓展其國際視野、深化其對地方創生議題的國際連結能力。
iii. 籌辦師生地方創生國際共學研習營,強化國際視野和整頓議題能力。
如上,在與千葉大學友好關係的基礎上,未來擬與千葉大學合作辦理短期國際共學研習,讓台日雙方學生於同一場域、時段區間共同上課,增進台日雙方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並強化學生國際視野和整頓議題能力。
(2) 增設「地方敘事」、「文化設計」與「臺日跨文化」微學程。
除上述與國際學院相關規畫外,我們也認為要讓學生對地方創生經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除了各地成功案例的實際經驗分享外,更不容忽略的是,應培養學生歷史文化的人文內涵。因為要談一個地方的創生問題,必須對該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欲比較不同國家的地方創生特色,又必須留意到各地方創生之間的差異,於某一程度上也展露出一國的文化特點。因此,未來將擬增設「地方敘事」、「文化設計」與「臺日跨文化」微學程,藉由導入「台灣文化史」、「史蹟導覽」、「日本文化」等的文史課程,使學生能在腦中形成一個較為「宏觀」的知識視域,如此來談臺日地區的創生經驗,一方面能抓到「臺日文化交流中」發生衍異、變化的面向,其實可視為文化再創造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掌握住臺日之間的文化特色,才能帶著更精確視角,去比較、去觀測、去挖掘地方創生經驗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細微面向。而我們也認為,導入臺日文化相關課程,不僅對台灣學生(甚至其他亞州國家的學生)的東亞知識建構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更能減輕歐美外籍生對東亞文化的陌生感,如此刺激、引導,而後師生共同聚焦地方創生的議題上,比方在「文化設計與社區實作」上,既有地方視角也兼顧東亞文化脈絡,或許能激盪出更為深刻的討論火花,帶出令人出其不意的文化創意。
(3) 持續發展教師、學生共學社群。
藉由本年度共學群辦理各式教師研習活動,已凝聚共學群教師對於本共學群的教學方向與作法,未來為使共學群教師於現場教學十能更緊扣共學群核心宗旨,擬持續發展教師與學生的共學社群,具體作法分述如下。
n 教師方面:
本共學群擬由跨領域合作、議題治理與社會實踐等三方面入手,協構教師學術成長社群,擬辦理:
i. 教師議題導向教學研習工作坊:每學期1次,分別由社會實踐面向與議題治理面向,邀請地方社區與產業界人士講演協作,透過真實情境、與業界產學合作等方式、課程規劃可結合業師,藉由共同討論並蒐集實務案例,成為教材與教案。
ii. 教案設計工作坊:每學期1次,透過跨領域角度共同研擬、檢視教案設計與教學歷程,形成教學模組,並共同決定課程內容之評量方式。
iii. 將受補助之課程資料上網且錄影,提供其他教師觀摩,讓課程模組可延續。
iv. 以日本為標的,而後延伸至東亞其他國家,舉辦教師地方創生國際參訪研習團,強化教師國際視野。
n 學生方面:
i. 整合通識教育「博雅課程」和「服務學習」課程,藉由串聯理論和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ii. 籌辦師生地方創生國際共學研習營,強化教師並開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整頓議題能力。
(4) 策辦「移地合宿研習」,網羅培養領袖人才。
本學年度,學程課程「創業講堂(二)」嘗試舉辦「花東創業現場教學活動」,過程中觀察到移地的合宿研習是一個能在短時間快速凝縮刺激學生思考與整合議題的方法,故為有效整合本共學群已開展的三門學程,以及即將發展的微學程課程,並企圖網羅學習生涯有意朝此方向規劃的學生,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地方創生人才,我們擬擇於寒或暑假期間,策辦「移地合宿研習」。由教師與學生偕同參與,活動地點可能在本島的其他縣市,如:北部宜蘭或中部雲嘉,抑或出走台灣,如:日本等。初步規劃七天的研修日程,內容結合教學——各學程學期課程的精華濃縮,並包括考察觀摩——參訪日系企業或地方創生有成的市鎮,也規劃討論——採主題式議題,擬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等,透過主題講演,與分組的共學群師生一起激盪討論。因為此研習活動,不同於學期間所舉辦的工作坊性質,而是以「網羅、培養領袖人才」為標的,故人數有一定限制,所以學生的參與資格,必須通過我們所訂定的篩選基準——必須連續修習本共學群所開設的相關課程,且修習成績達一定標準者,一旦參與,研習期間須全程出席並發表研習心得,最後我們將發給研習合格證書,並從中擇優選取若干位,獲得赴國外進行短期學習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