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年度「表達性藝術與高齡照護」共學群-音樂於高齡照護之設計與運用課程

計畫成果摘要:

 

最新的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5千萬失智人口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7)。在台灣2018年9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38萬人,占總人口14.3% (2018,內政部)。其罹患失智症 (Dementia) 的長輩的比例逐漸提升,在106年底失智人口已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2018)。失智為一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即使記憶認知等能力漸漸退化,最後對音樂依然有反應。

音樂不但減緩焦慮及暴動,也能提升生活品質。因此,本課程招募不同科系修課學生,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並跨領域跨校及業師師資群,採多元音樂輔療活動及輔具開發強化課程;此外,課程加入實地場域學習,以在地日照中心高齡者為主體,並由學生與長輩共學、 共享及共樂,完成期末成果展表演及音樂相關輔具開發。最後課程結合學術研究,期待將此課程之成效與貢獻之結果提供高齡照護課程及醫護照顧之參考。

本共學群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可分為教師成長、學生成長以及個案長者成長三部分。

教師成長部分,教師於學期開學前以及學期結束後進行教師成長工作坊以及日本長壽醫療研究中心(NCGG)參訪行程,增進共學群成員對於高齡照護專業知識與了解發展較先進的高齡照護產業現況。

學生成長部分,課程透過跨領域方式來學習及研發音樂相關輔具並實地測試,以高雄榮民總醫院樂齡日間照顧中心為場域平台,在教師、業師與醫護人員帶領下藉由溝通、相互了解,以各式音樂為媒介,用一切與音樂相關的經驗,包含歌唱、樂器演奏、肢體活動、音樂創作及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如繪畫、戲劇、舞蹈、詩詞等),同時觀察與討論在活動中最適合高齡者使用「輔具」,由全體學生共同設計、完成製作。期末製作由學生與參與計畫之高齡者、教師、業師與醫護人員共同完成「展」「演」,達到創新與學習之最大成效。

個案長者成長部分,本次計畫結合學術研究,在與長輩音樂輔療活動介入期間,共實施兩次量表施測,觀察是否改善其認知能力及精神狀況改善。

 

1.教師成長

(1)2018共學群教師共同成長計畫-教師工作坊,讓共學群教師認識高齡者常有的身心問題以及針對高齡者整合照護的觀念,並學習設計思考方法以及認識現有輔具,在107-1學期音樂於高齡照護之設計與運用課程,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建議。

(2)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NCGG)參訪,日本針高齡化社會議題發生早於台灣,故針對高齡照護以及高齡失智者的照護制度與復健措施皆比台灣先進,本次參訪行程讓共學群成員了解日本與台灣現況間的差異,並吸收相關復健課程的規劃,可做為之後課程進入實地場域的活動設計。並藉由本次參訪進行初步的接觸,未來針對高齡者或失智者照護議題,可延伸國際連結或其他合作機會。

2.學生成長

   「音樂於高齡照護之設計與運用」課程招募不同科系修課學生,並跨領域、跨校師資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劇場藝術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高雄榮民總醫院、高榮樂齡日間照護中心、復健醫學部、高齡醫學中心、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等協同教學。基本培力包含:高齡照護、設計概論、高齡輔具、互動音樂設計、音樂活動設計及音樂律動帶領概要….等)。

課程規劃包含

(1)設計工作營:兩天工作營課程包含互動音樂設計、高齡輔具體驗、老年人常見身心疾病及期末成果企畫的討論。在劉老師帶領我們一起生活中的可能性,結合音樂發揮創意。潘醫師說明老年人失智整合性預防活動-營養課程、認知訓練、運動體適能等相關知識。陳督導進行導覽及親身體驗輔具,提升對於輔具服務的重視和認識。

(2)實地場域實習:由修課學生設計音樂輔療相關活動,配合當地文化,促進在地活化,實際到長期照護中心實踐活動帶領,結束後,針對音樂輔療活動進行師生交流、討論及修正,以達到高齡者音樂輔療活動適當性。

(3)南區輔具中心參訪:認識南區輔具中心-輔具展示、租借、評估…等輔具,讓學生體驗輔具活動,包括體驗行動輔具中的代步車、電動輪椅,以及爬梯機等。透過輔具體驗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瞭解輔具的重要性、便利性及必需性,也更能體會年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及輔具補助的重要性,以利於未來輔具開發的關鍵。

(4)期末成果產出

課程以修課學生為主體,除了專業知識外,安排3次實際場域參訪,讓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輔具相關知識及帶領長輩應須注意事項…等。日照中心以高齡者為主體,學生透過觀察以及與高齡者的互動以了解被照護人的能力及需求,再設計出音樂運用於高齡照護中適合老人使用之簡易樂器,甚至是最佳輔具。

3.個案長者成長

   針對個案長者是否經過音樂輔療活動介入對於失智能有所改善,申請「表達性藝術治療及輔具設計應用於高齡長照族群之跨域合作發展研究計畫-音樂輔療對失智高齡者照護之成效」研究計畫,透過量表及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認知能力、情緒及睡眠等評估與資料分析驗證音樂輔療活動介入與高齡者認知精神狀況等狀況是否改善。施測項目包含:MMSE簡短智能評估、主要照護者負荷量表、台灣版EQ、老年憂鬱量表等(目前已通過高雄榮民總醫院 人體委員會執行研究核准)。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1.跨領域、跨場域協同教學

本課程招募不同科系修課學生,並以學生為主體,跨領域、跨校師資教學,結合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劇場藝術學系、高雄榮民總醫院樂齡日間照護中心、復健醫學部、高齡醫學中心、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等協同教學。課程學生基本培力包含:高齡照護、設計概論、高齡輔具、互動音樂設計、音樂活動設計及音樂律動帶領概要….等)

2.學生設計工作營

舉行兩天學生設計工作營,針對期末成果相關領域,邀請該領域業界講師帶領同學了解期末成果可能的規劃方向。課程包含互動音樂設計、高齡輔具體驗、老年人常見身心疾病及期末成果企畫的討論。在劉老師帶領我們一起生活中的可能性,結合音樂發揮創意。潘醫師說明老年人失智整合性預防活動-營養課程、認知訓練、運動體適能等相關知識。陳督導進行導覽及親身體驗輔具,提升對於輔具服務的重視和認識。

3.實地場域實作

由修課學生設計音樂輔療相關活動,配合當地文化,促進在地活化,實際到長期照護中心實踐活動帶領,結束後,針對音樂輔療活動進行師生交流、討論及修正,以達到高齡者音樂輔療活動適當性。

4.南區輔具中心參訪

認識南區輔具中心-輔具展示、租借、評估…等現有輔具產品與申請機制,並讓學生體驗使用輔具活動,包括體驗行動輔具中的代步車、電動輪椅,以及爬梯機等。透過輔具體驗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瞭解輔具的重要性、便利性及必需性,也更能體會年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及輔具補助的重要性,以利於未來輔具開發的關鍵。

5.實體成果產出

以高齡者為主體,學生透過觀察以及與高齡者的互動以了解被照護人的能力及需求,再設計出音樂運用於高齡照護中適合老人使用之簡易樂器,甚至是最佳輔具。

6.改善機制

教師教學成效部分:課程搭配「音樂輔療對失智高齡者照護之成效」研究計畫,檢核本學期課程產出的成果,依據研究計畫結果,做為未來課程專業知識的調整規劃。學生學習成效部分:依據學生教學意見調查以及期末心得分享,收集學生意見。

二、亮點特色

1.落實教學創新

跨校及跨領域師資並招募不同科系修課學生跨學科學習,教學現場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創意發想、相互學習及討論,跨領域交流,鼓勵學生結合音樂及輔具研發多元發展。

2.發展學校特色

長輩為主體導向-以人為本出發,以音樂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及劇場藝術學系三科系結合彼此專業,結合「音樂應用」與「工業設計」專業知識,創意動手實踐,設計出適合高齡的音樂治療活動及符合需求的輔具及復健器材原型產品。

3.善盡社會責任

鼓勵學生將長期照護與專業課程運用在實務場域,與業界作無縫接軌學習,強化產學連結,縮短學用落差,並提升對在地所屬區域有所貢獻,落實大學生社會責任。

4.跨領域團隊合作:結合課程教學及學術研究。

三、展望

藉由師生在實地場域與高齡者互動學習,不僅讓失智高齡者有所獲益,改善認知及情緒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元學習效果,甚至藉此課程設計出相關音樂輔具或活動。期許未來發展出符合不同場域長輩的音樂活動或輔具。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