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永續生態」共學群
1.推廣環境教育
(1) 解說導覽 (生物多樣性學程、環境教育學程)
本學年度的環境教育服務與推廣課程中推出台江環境介紹、氣候變遷與標本室導覽三大課程主題,並藉由至海洋畢業專題展與標本室導覽等實踐方法來傳遞環境知識。同學依據選擇的主題面向,經過內化從新產出適合的環教教學提材。「碳足跡-減碳小幫手」,藉由從飲食角度,帶領參與民眾與學生了解減碳其實很簡單,從選擇的食材上即可減緩地球暖化,同時製作科普成果海報並由修課學生解說,落實科普傳播、環境解說訓練。
(2)河海四部曲-高中地科種子教師海洋工作坊 (氣候變遷與調適學程)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促進高教端與高中端之科學交流,並因應教育部新頒之108課綱,協助高中地科教師教學增能與開設多元學習課程,擬由海洋科學系教師與高中地科教師共同舉辦海洋工作坊。以海洋科學四大領域為主要架構,由海洋科學系教師進行經驗與教材分享,並與高中地科種子教師互動,共同討論發展符合高中多元課程精神之課程教案、教材模組,以祈能讓海洋研究能量能貼近地科教學需求。共同發展適用於高中地科教學之教學模組與課程。
2.辦理演講、工作坊與研討會
生物多樣性學程本年度辦理了十二次專家學者演講、一次工作坊以及一次研討會。李坤瑄研究員講述自身身為科博館無脊椎動物蒐藏經理時的故事及經驗,包括各稀有及特殊生物標本的來源、採集樣本時的心路歷程,還介紹了科博館內部環境並鼓勵同學前往認識各生物典藏。李根政執行長講述地球公民基金會所關心的各環境污染及生態問題,例如林木盜伐、砂石開採及過度開發的問題,並分享基金會的短期與長遠目標,講解組織在環境保護上是如何成為督促政府的角色。楊薇靜股長則分享海洋局漁業行政科所管轄的產業範圍,帶領同學了解漁撈漁法的過程與利弊,並將台灣知名的生物利用產業產品資訊分享給同學,讓同學們更能深刻體會生物多樣性與自身息息相關。辦理的工作坊為「河海四部曲-高中地科種子教師海洋工作坊」。而研討會則是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和中華鯨豚協會舉辦「第三屆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年度研討會」,讓台灣鯨豚領域專家集會討論,中山陳孟仙教授也告訴大家西太平洋鯨豚因環境汙染變得更嚴重,其體內重金屬含量也比上個世紀高上許多。而此研討會也讓學生了解現今台灣周遭鯨豚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整個鯨豚研究的歷史。
相關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470/4033618(聯合)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032751(聯合)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10043(自由)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9/6/n11503284.htm(大紀元)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13260,r2910.php?Lang=zh-tw(中山新聞)
3.英語口語表達以及邏輯思辯-科學英文
透過外語辯論活動的前置準備過程、辯論過程,以多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接觸科學的英語利用及外語辯論活動,辯論前置課程及作業,會要求學生繳交辯論主題的文字報告及文稿,建立外語辯論的學識及文字敘述能力,並且分組進行內部訓練,藉由學生隊伍的組成凝聚學生向心力,互相砥礪辯論口語訓練,培養學生辯論隊伍的題目策略及合作領導能力,於辯論成果展示中,讓中山大學與合作學校Morrison Academy Kaohsiung外語學校學生進行科學辯論,以及期末的課堂隊伍對抗辯論賽,來進行科學思辨的實務競技,增強學生科學外語表達能力,深入探討科學議題,並以此訓練及提升修課學生的外語表達及論述等能力。
4.戶外教學與實作問卷調查分析(生命科學(博雅向度五)、海上實習(學)、海上實習(碩)、環境教育實踐推廣、海洋微體古生物暨實習)
本年度針對有戶外教學相關幾個課程進行問卷調查來探討在課堂中增加實作或戶外教學後,選修這些課程的學生是否會帶給他們正面影響,來進一步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應響應環保,問卷製作使用google表單給上課學生線上填答。
在分析結果中,超過94%的學生了解參與課程戶外教學或實作的目的,並且也對當次活動投入。另外在參與活動後也有73%學生帶來正面影響。因此可以瞭解本共學群加入戶外教學與實作對大多數學生能有正面影響,並且也能讓學生了解整個活動目的,讓學生願意投入於活動或實作當中。
選填正面影響學生回答範例:
• 會有一定影響,讓農業跟城市結合起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生命科學(通)戶外教學活動反思問卷)
• 是,會更了解海上作業的研究內容,且更清楚實驗目的及清楚流程的重要性(海上實習(學)戶外教學活動反思問卷)
• 會。更了解在船上操作實驗的難度(海上實習戶外教學表單)
• 是 要找尋方法才能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糧食危機(環境教育實踐推廣戶外教學活動反思問卷)
• 是,知道化石揀選與敲出完整化石的不易,並且稍微能夠辨識可能為化石的石頭顏色與形狀,如偏黑的石頭可能為骨頭化石、圓球狀易敲開的是結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暨實習戶外教學活動反思問卷)
選填負面影響學生回答範例:
• 是、本以為過程都不會太慢、結果算上航行時間跟作業是花非常久時間的(海上實習(學)戶外教學活動反思問卷)
• 出海很辛苦,在海上工作不容易,容易暈船,而且工作量也會很大。(海上實習戶外教學表單)
而在負面影響中,海上實習因為船與個人體質的關係,所以對於會暈船等的修課學生會有不好的印象,但也讓學生從修課中知道海上工作是非常辛苦且不容易的事情。
全球氣候變遷、高度科技化與工業開發所產生各種問題不斷,環境汙染、天然林地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等,沒有了大自然的庇護,人類生存勢必受到影響。永續生態學群包含「生物多樣性學程」、「環境教育學程」、「擁海學程」「生態旅遊解說學程」、「氣候變遷與調適學程」,希望將既有學程重新組織並加入新議題以豐富課程內容、精進學群的結構,並以實際戶外體驗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什麼是生態。
本共學群結合本校跨領域師資與課程,以生態永續為主軸,分為五個面向:1. 生物多樣性;2. 海洋生態與科技;3.環境教育與解說;4. 氣候變遷;5. 數據資料分析。108年本學群共開設20門課,共21位校內教授與545位修課學生參與。「知識型課程」的目的主要為傳授基礎的科學理論,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如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演講、實地參訪相關機構、工作坊的辦理等,提升學習成效;而延續上一年度,「實作性課程」又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產出實際成果並再加以強化,例如:在課程中加入野外調查、入班教學、生態解說等體驗,培養學生永續生態跨域知識與實務能力,不僅提升其就業能力,更要為我們環境的永續付諸行動。
檢討:
透過不同面向的課程安排,雖然可讓學生從中學習與進步,並且已初具有開闊的思維和想法,但各課程中所安排的活動(戶外參訪、野外調查、工作坊)的次數或活動進行的天數,應再考量實際學生的狀況以及意願,並於課程進行中與修課學生進行多次討論,以達成雙方共識。
在此基礎,預期會使得活動進行得更順利,而修課學生在活動中,會更投入更多心力與想法,並且從中提升自我的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