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年度「永續生態」共學群

計畫成果摘要:

 

推廣環境教育

入班教學、解說導覽 ─環境教育學程、生態旅遊解說學程

本學年度的環境教育服務與推廣課程中推出台江環境介紹、鯨豚展覽與標本室導覽三大課程主題,並藉由至鹽埕國小入班教學、展覽導覽與海科標本室導覽等實踐方法來傳遞環境知識。同學依據選擇的主題面向,經過內化從新產出適合的環教教學提材。微學分課程「找寶貝」前往本省牡蠣產地,帶領學生了解台灣的牡蠣產業及周遭的潮間帶,建立潮間帶行動的能力,並從市場上的生鮮水產,以海洋生物學的角度了解魚市場販售物種的生態角色,思考水產的永續性,製作科普成果海報,落實科普傳播、生態解說訓練。

 

培訓小小解說員 ─氣候變遷與調適學程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研究團隊與台南市光榮國小共同參與「愛迪生偏鄉科學教育」計畫,帶領十多名國小高年級學生走出教室、研究海洋生物化石;師生除了解海洋環境、生物與化石等背景知識,更實地戶外踏查,撿拾化石並認識地質。經過半年培訓,這群小學生不但都能導覽當地特殊環境,更自製《大海裡的小巨人─有孔蟲》繪本,獲得第一屆海洋科普繪本創作特優。

 

辦理演講與工作坊

   生物多樣性學程本年度辦理了四次專家學者演講及兩次工作坊。台大周蓮香老師講授榕果與榕小蜂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東華大學梁明煌副教授與大家分享生物多樣性政策的制定,海生館趙寧老師分享他於亞馬遜任教的趣聞,以及東華大學裴家騏教授,講授台灣淺山環境的保育議題。辦理的工作坊分別為「針織珊瑚工作坊」與「系友職涯分享暨富馬樂創工作坊」,邀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陳麗淑主任與吳玲毅研究助理、新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李紀忠經理及富馬樂創有限公司的陳君維創辦人來本系分享職涯,讓學生知悉海洋生態或生物相關領域的產業出路。

 

海洋畢業專題成果展

   海洋科學院於2018年底舉辦了「海洋畢業專題成果展」,推廣海洋相關研發成果與作品,其中許多攤位為本學群所開設之課程成果展現,如生物多樣性行動技能建立的修課同學們運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設計創意且具有生態保育意義的文創商品、互動小遊戲,並向顧客傳達產品背後隱藏的涵義。

 

英語口語表達以及邏輯思辯─科學英文

透過外語辯論活動的前置準備過程、辯論過程,以多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接觸科學的英語利用及外語辯論活動,辯論前置課程及作業,會要求學生繳交辯論主題的文字報告及文稿,建立外語辯論的學識及文字敘述能力,並且分組進行內部訓練,藉由學生隊伍的組成凝聚學生向心力,互相砥礪辯論口語訓練,培養學生辯論隊伍的題目策略及合作領導能力,於辯論成果展示中,先行讓中山大學與合作學校Morrison Academy Kaohsiung外語學校學生進行科學辯論,以及期末的課堂隊伍對抗辯論賽,來進行科學思辨的實務競技,增強學生科學外語表達能力,深入探討科學議題,並以此訓練及提升修課學生的外語表達及論述等能力。

 

全球氣候變遷、高度科技化與工業開發所產生各種問題不斷,環境汙染、天然林地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等,沒有了大自然的庇護,人類勢必無法生存。永續生態學群包含「生物多樣性學程」、「環境教育學程」、「擁海學程」「生態旅遊解說學程」、「氣候變遷與調適學程」,希望將既有學程重新組織並加入新議題以豐富課程內容、精進學群的結構。

 

本共學群結合本校跨領域師資與課程,以生態永續為主軸,分為四個面向:1. 生物多樣性;2. 海洋生態與科技;3.環境教育與解說;4. 氣候變遷。107年本學群共開設17門課,共18位校內教授與520位修課學生參與。「知識型課程」的目的主要為傳授基礎的科學理論,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如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演講、實地參訪相關機構、工作坊的辦理等,提升學習成效;另一面向,「實作性課程」又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產出實際成果,例如:在課程中加入野外調查、入班教學、生態解說等體驗,培養學生永續生態跨域知識與實務能力,不僅提升其就業能力,更要為我們環境的永續付諸行動。

 

成果自評:

透過不同面向的課程安排,雖然可讓學生從中學習與進步,並且已初具有開闊的思維和想法,但各課程中所安排的活動(戶外參訪、野外調查、工作坊)的次數或活動進行的天數,應再考量實際學生的狀況以及意願,並於課程進行中與修課學生進行多次討論,以達成雙方共識。

在此基礎下,預期會使得活動進行得更順利,而修課學生在活動中,更會投入的更多心力與想法,並且從中提升自我的能力與素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