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年度「海洋生物資源」共學群

計畫成果摘要:

 

分子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中創新設計大學部修課學生學習蛋白質點晶實驗,可以學習到如何找到蛋白長成晶體的最優條件。以及同一個養晶條件中,每個學生點出來的結果截然不同。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於課程中邀請專家到校演講,讓同學們學習最新的科學新知,以及生技產業當前的需求與未來發展。

 

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中,藉由Site-directed mutagenesis實驗,學生們親自對DNA做點突變的技術,然後接到質體上,在轉殖到大腸桿菌。然後送DNA定序。讓學生知道他們自己實驗是否成功。同時讓學生學習蛋白質純化完整過程,在當中明白蛋白質如何純化出來,如何提高蛋白濃度和純度的表現。學生在報告中有詳細討論。最後進行蛋白質點晶實驗,可以學習到如何找到蛋白長成晶體的最優條件。以及同一個養晶條件中,每個學生點出來的結果截然不同。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蛋白質化學課程的兩點特色即是邀請業界、學界人士蒞臨演講、指教。一來學生除了吸收到了正常上課的學術知識以外,還可以藉由聆聽學者人士的演講來增廣見聞,提升對目前市場、學界前端的認知與了解。

 

本共學群依政府強化核心(5+2)產業政策下,以生技醫療新農業特定國防領域用途等三方向,跨領域課程設計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引領修課學生學習現代生物科技,建立生物基因資料與相關養殖、栽培(組織培養)等基礎知識和技術,永續開發自然生物資源(新農業)於生技醫療、特定國防領域等應用,培育未來產業創新人才。

 

本共學群課程於本學期開設天然物化學、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概論、蛋白質化學、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概論等六門課程 (如右圖紅框所示),在既定課程的創新與其特色作法上,我們利用此經費邀請校外講者,涵括學界、醫研、與產業界人士等,提供師生有機會面對面增加學、產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以每一節課的實作或課後的心得報告取代考試評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也導入產業上的實際觀點,如從醫院與藥廠的角度審視海洋藥物的開發潛力等,藉由這些交流,增加教師教學的多樣性。

 

   另外,本共學群創新首次開設生物資訊學分子生物學實驗等兩課程,補足海洋生物資源於未來生技、生醫產業應用上原先缺乏的課程。隨著高通量定序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的發展,產生龐大的分子序列 (DNA、RNA及蛋白質),藉由電腦科學的整理、比對與演算法模擬等技術來處理生命科學上的問題,將龐大的分子資料整理歸納成有用資訊,已是現代科研發產的基本技術。故本共學群開設生物資訊學,學生可學習到演化樹分析、基因體資料庫搜尋、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圖譜繪製等,將大幅提升其分子生命科學的知識與電腦資訊的技術,為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創造新的藍海競爭。同時,我們亦藉此機會開設分子生物學實驗,利用實際親自操作分子生物相關實驗,引導學生認知生物科技務實技術,能為其未來應用這些技術發展海洋產業或相關研究,奠定厚實基礎。

 

以下簡述各課程具體措施與創新特色:

生物技術 (授課教師:邱素芬助理教授、張欣暘助理教授)

生物技術課程不僅限於一般傳統生物技術的講授課程,除了平常的教師講授以外,更著重於學生的分組討論、上台分享、報告成果以及有關生物技術方面的討論。藉由分組上台分享的過程相互學習新知,並提出可運用在海洋生態研究、基因工程…等相關領域的想法達到修課學生同儕學習、自我提升的效果。

除一般課堂授課外,本課程創新特色於和實際產業的認識與學習,故本課程安排學生至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參訪,包括:亞太水族營運中心、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喬本生醫….等,並經由實際業界訪問的行程,與後續學生參訪心得以及期末心得撰寫,提升修課學生對本課程教學目的的理解與實際學習成效的強化。本課程將依學生學習成果逐年調整下階段開課的上課方式、參訪時間、地點,使本科目在授課方面能夠精益求精。

 

生物科技課程中學生之分組上台報告,指導老師以及學生正在聆聽台上同學們所分享的知識,並於報告結束後提出問題討論。

 

分子生物學 (授課教師:張欣暘助理教授)

分子生物學課程一方面透過講授學習當代分子生物學相關觀念,提供修課學生認識分生及生化領域最新科技。引導學生對於生物科技產生務實的興趣。本課堂創新特色於課程中讓學生親自操作蛋白質點晶實驗,使修課學生學習在操作中學到對科學的新體悟。從基因的建構到蛋白質表現與純化,進而挑戰蛋白質結晶,可以讓授課學生了解一個蛋白結構的研究過程。另一方面邀請數位中研院學者及知名生技產業副總級專業人士來給予學生演講,提昇學生科學視野及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可以銜接產學合作的工作準備。

成果自評與建議:在與跨校學習方面,學生藉由邀請校外學者專家的演講聽到課程外的先進技術及生技產業現在的需求及未來目標。藉由上述演講與課程實作等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於正課與演講中,展現出認真的態度,以及主動發問問題,以解決個人學習困惑的精神產生。兩者結束後,課程要求學生交報告,並從當中了解修課學生學習狀況。

 

天然物化學概論 (授課教師:翁靖如教授)

天然物化學概論課程藉由邀請校外講者就該課程內容施行討論,增加授課老師於天然物化學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如邀請演講者李宗徽教授 (台大漁科所 11.15,講題:微生物天然物的開發與應用) 講解生活中與海洋中的微生物分離與開發。藉由其自身的研究經歷,以傳說中人間美味的雞肉絲菇研究為例,引發修課同學的學習興趣。李教授先淺述黑翅土白蟻、雞肉絲菇、炭角菌三者維持著彼此互相需求的共生關係,白蟻是以雞肉絲菇單食物,而雞肉絲菇又與炭角菌為共生關係,白蟻做為一個園丁的腳色要打理這個真菌花園,一般所吃到的雞肉絲菇就是當白蟻的窩因為下雨被水淹而無法繼續住下去時,拋棄窩後,菌絲體沒螞蟻管理破土而出。而令人好奇的是現今還沒能夠人工量產出雞肉絲菇,但奇怪的是去年長過的地方,明年雨後還有可能會再長出。邀請演講者藉由生活的實際經驗,深入淺出的方式,提升修課學生的修課內容之理解。再者.邀請演講者楊玉良博士(中研院農生中心助研究員11.29,講題:生物農藥),介紹利用一種生物物種去抑制另一種生物物種的生長,但不完全使其滅絕,而應用於農業上使用。簡單來說,生物農藥是一種對環境傷害較小的農藥。但因生物農藥的生效時間較長且不易保存,使得生物農藥在推廣上並不容易。楊博士舉出一些成功的生物農藥的實例,其一便是植物界可怕的殺手,褐根病 (Phellinus noxius)。P. noxius這株菌會去感染植物的根導致植物死亡,現今已找到了一株微生物菌株可以抑制P. noxius生長,且利用影像質譜去看到了許多化合物的位置和濃度來分析其機制。楊博士結合了各式的現代分析技術驗證了相關植物與微生物間的化學語言 - 天然物的交互作用,增廣學生在天然物化學上的學習視野。

 

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概論 (授課教師:翁靖如教授、溫志宏教授)

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概論課程藉由邀請校外講者就該課程內容施行討論,增加授課老師於天然物化學課程的廣度與深度。邀請演講者劉佩芬博士 (高雄榮總教研部 10.03) 講述對抗生素有抗性的葡萄球菌株,再依照它的調控路徑來做抗病毒策略,取代抗生素並減少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其中,劉博士並舉出相關實驗,說明生物的訊息傳遞如何應用在藥物開發上。其中有趣的例子,就是把轉殖 (clone) 我們要的基因在農桿菌中,再注射到植物中,讓植物去大量表現我們要的重組蛋白。突破一般較熟知的PCR方法,讓學生了解使用植物來做培養和表現蛋白。另外,亦可使修課學生深入了解生物訊息傳遞路徑,藉由藥物去阻斷或激活,達到抑制疾病的基因活化,進而提升修課學生對此課程內容的理解。

另外,邀請演講者謝宗明教授 (中國醫口衛系10.03) 演講關於口腔癌的研究與治療。一般提到口腔衛生就會想到健康,有句話說病從口入,如果生了滿口爛牙或是口腔細菌過多都會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或者是本身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而謝宗明教授說明檳榔所引誘的口腔癌的機制,當中的檳榔鹼會造成基因受損容易導致口腔癌細胞產生。但主要原因還是檳榔葉的纖維粗糙容易把口腔黏膜磨傷,讓檳榔鹼、石灰等化合物與細胞接觸產生不好的影響。謝宗明教授也有提到許多的天然物中含有可以抗口腔癌的化合物,有趣的的是甘草也含有有效的化合物,能抗癌吃檳榔時能降低傷害。謝宗明教授亦再舉例,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蘆醇,殊不知許多人都把葡萄皮與葡萄籽吐掉,其實葡萄的有小成分是這兩種部位含有最多,反而果肉含有的糖分吃多了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吃再多也起不到健康保健的功效。藉由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謝教授讓學員了解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水果或食物,與其相關的烹調或者食用的方式,加深修課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程最後邀請張聰賢博士 (高雄榮總教研部) 講授台灣的新興病毒,及指在當地第一次出現的病毒。此課題與各人生活有極大關聯。張博士藉由說明病毒感染細胞的一些機制,讓修課學生了解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不同方向,例如:阻斷病毒蛋白質外殼組裝,或是加強自身干擾素的製造等等許多不同面向。可成中學生認識了何為新興病毒,以及新興病毒的嚴重性及如何預防,並深刻認知本課程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的目的。

 

蛋白質化學 (授課教師:張欣暘助理教授)

蛋白質化學課程教授方式著重於修課學生的實際參與課堂知識的相關實際使用,以及加深學生對於蛋白質化學的要領,並且兼顧目前在本課程方面的軟體、知識的運用。除了一般傳統的投影片撥放教學模式以外,還在課後之餘給學生具有實用性的作業,可增進學生間的討論次數,亦可提升對於酵素蛋白質結構的認識。此外,在一般講授課堂外,本課程亦邀請業界、學界人士蒞臨演講與協助教學。修課學生在本課程學習後,充分具備蛋白質化學的領域知識,對基因序列、蛋白立體結構及繪圖有完整明確的學習。同時也學習到目前產業所需的蛋白相關技術,又透過邀請業界人士的演講、介紹,讓學生可以將知識所學與業界技術結合。

 

 


:修課學生於此課程的學習狀況不錯,經由此次邀請演講與電腦模擬教學和課後作業方式已經激起大多數修課學生對於蛋白質酵素結構及功能分析的興趣。後續,可持續增加學生同儕討論度,並保持本課程的高度專業度且增加其他有利於學生認識新知的演講活動。

 

海洋生物多樣性概論 (授課教師:劉商隱助理教授)

海洋生物多樣性概論課程除一般講授課堂外,亦利用本校位於西子灣的優良地理條件,於課堂中安排修課學生進行野外實地採集,同時課程中購置兩組掌上型顯微鏡(u-handy),並於方便學生於課程中觀察海水中的生物。以往僅能從讓同學觀看撓足類的照片,自購入此裝置後,學生可使用自己的手機觀察與拍照。另外,於課程中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胡界申專員與學生分享海洋廢棄物的多樣性,並設計野外淨灘活動,讓學生將海洋廢棄物分類,並估算海廢的多樣性指數。

 

 

 

 

:由於本學期為第一學期執行,因此在實作觀察與課程銜接上還有許多改善空間。

 

生物資訊學 (授課教師:林秀瑾助理教授、黃明德助理教授、廖志中教授、張欣暘助理教授)

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是藉由電腦科學的技術來處理生命科學上的問題,尤其是針對分子生物學的領域,包含DNA、RNA、蛋白質及二次代謝物等。隨著資料產生技術的精進,如高通量定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的發展,科學家產出越來越多的分子資料,然而這些龐大的資料量,必須以電腦進行整理、比對與演算法模擬等,將眼花撩亂的分子資料整理歸納成有用資訊。此課程內容包含演化類緣關係樹建構、網路資料庫使用、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圖譜繪製、二次代謝物結構分析、比較基因體學等,目的為提升學生實作分析分子生物資料的能力與處理電腦資訊的技術,體驗日新月異的分析方法。

本校師資包含海資系林秀瑾、廖志中、張欣暘老師,及生科系黃明德老師,分別涵蓋DNA、RNA、蛋白質及二次代謝物的知識,另外邀請不同專長的生物資訊學者與業界人士演講,以利學生了解生物資訊的原理、應用及實際操作。本學期共邀請4位講者,講者包含台大海研所王慧瑜教授,講授利用統計學探討族群數量的成長;圖爾斯公司高士庭專員,講授次世代定序方法的原理與發展;中研院生多中心町田龍二教授,講授利用基因體學探討海洋浮游動物族群的組成;中研院農生中心林耀正教授,講授比較基因體學與資料庫的應用;最後請到創源生物科技陳冠文經理,講授蛋白質結構預測原理與視覺化軟體的操作方法。


:生物資訊學為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海洋生物資源共學群下新增的課程,生物資訊學所跨足的領域相當廣泛,故邀請校內外生物資訊各領域學者分享實務經驗,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元。課堂上將共學群內其他基礎課程(如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蛋白質化學等)習得的知識轉換為實作練習,協助學生理解與增進資訊運用的能力。因此生物資訊學有總結此共學群課程及擴展應用的價值。本學期由學生自備筆記型電腦,在課堂上操作相關電腦軟體,但教室無線網路太慢、不穩定且電腦的作業系統沒有統一,建議未來可將課程安排在圖資電腦教室,以改善設備問題,使課程進展更加流暢。除此之外,生物資訊領域進展快速,未來期望本課程能安排校外產業參訪,從產業界的角度認識生物資訊技術的發展,幫助學生了解生物資訊應用與未來就業的發展。

 

分子生物學實驗 (授課教師:張欣暘助理教授)

利用實際親自操作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引導學生對於生物科技產生務實的興趣。能為未來研究生涯打好厚實基礎。在此課程的創新作法上,課程中邀請數位中研院學者及知名生技產業副總來給予學生演講。提昇學生科學視野及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可以銜接產學合作的工作準備。進而提供學生實際操作分生及生化相關實驗。如上課程規劃。讓學生學習再操作中學到對科學的新體悟。從基因的建構到蛋白質表現與純化。進而挑戰蛋白質結晶。可以讓授課學生了解一個蛋白結構的研究過程。

 

內容建議包含:

(1)  共學群具體學生學習成效。

在生物技術課程中藉由講授古今中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由以前較為原始的方式,演變至今日高精確度、高科技性的方法,並讓學生學習到較難操作的儀器或作用機制的運行。此外,課程中安排於107年12月18日至屏東農業科學園區內亞太水族、大江生醫、喬本生醫等上市櫃生技公司參訪,對學生以及老師皆有在課堂講授方式所學習不到豐富的產業實務經驗收穫。

開設分子生物學實驗,通過一學期完整的分生實驗設計,讓學生早日接觸到研究所才遇到的分生相關實驗。引發學生做實驗的好奇心,與主動問實驗原理與問題討論的態度。學生期末一致反應,這個學期分子生物學實驗收獲良多,紛紛主動詢問有關研究所報考和準備方向。

海洋生物多樣性導論課程為106學年度的教學優良課程,並且授課教師劉商隱老師亦獲得106學年度新進教師獎勵。增加了實作項目後,未來應能增加學生學習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動機。

 

(2)  共學群特色:依高教深耕五大目標「海洋教研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結合之成果、或與國際接軌成果等。

本共學群依政府強化核心(5+2)產業政策下,以生技醫療新農業特定國防領域用途等三方向,以高教深耕之海洋教研守望產業經濟推動等目標,跨領域課程設計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利用在地屏東農業生物園區與本校位於西子灣的特殊地理位置,引領修課學生利用周遭既有豐富資源,學習海洋生物多樣性、現代生物科技,建立海洋生物基因資料與相關養殖、栽培(組織培養)等基礎知識和技術,永續開發自然生物資源(新農業)於生技醫療、特定國防領域等應用,培育未來產業創新人才。

本共學群課程於本學期開設天然物化學、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概論、蛋白質化學、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概論等六門課程 (如右圖紅框所示),在既定課程的創新與其特色作法上,我們利用此經費邀請校外講者,涵括學界、醫研、與產業界人士等,提供師生有機會面對面增加學、產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以每一節課的實作或課後的心得報告取代考試評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也導入產業上的實際觀點,如從醫院與藥廠的角度審視海洋藥物的開發潛力等,藉由這些交流,增加教師教學的多樣性。

 

(3)  與其他共學群或領域合作成果。

(4)  共學群內部課程、學程、師資等面向整合結果。

本共學群學程內部課程方面,我們與現有海資系相關課程,如應用海洋資源學就校外邀請演講資源整合如下表,於學期初公布于公告欄中,讓所有各課程修課學生皆能參與聆聽校外學者演講。同時,與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的海洋生物學必修科目整合,共同邀請中研院學者的演講,一併公佈。

於共學群課程師資方面,我們整合了校內海資系生科系、校外中研院及其南部院區農生中心國內各大學教學醫院系統、相關生技產業公司專業人才等師資,跨領域提供天然物化學、訊息傳遞與藥物開發概論、蛋白質化學、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概論等課程不同面向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多元接觸,了解課程內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在未來的應用與發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