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訪談] AI 在人文藝術的應用

icon

   受訪人:劇場藝術學系 李怡賡教授
   組別:第 14 組   

   訪問組員:   
       
B062040003 張辰瑜        
       
B063090043 蕭仲鍏       
       
B065020033 李沐廷  
       
B073040062 南政佑

  

李怡賡教授  
   訪談紀錄   

1. 老師您主要研究領域是什麼?目前在做什麼研究?

設計領域,以前是建築領域在建設學院教學,之後才到藝術創作的設計類,建築、音樂、文學、表演藝術……等八大領域,未來可能有第九大領域可能是動漫等虛擬二次元。
設計領域(教授的見解:一種經濟模式下產生的團隊創作服務業)、藝術領域(教授的見解:沒有題目,更偏向個人的思考發想)
以人為主的展演、表演藝術,如跨年、燈會、演唱會、舞蹈戲劇、歌劇、舞台劇……。教授的工作偏向幕後,規劃上如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高遠」、「深遠」、「平遠」(多重視點),可用於VR上的設計創作。
人類的時間不可逆所產生的視覺暫留現象可以食用在VR的應用,如畢卡索(抽象畫)還有的印象派畫技(同時期相機的發明使得傳統寫實的沒落)。

2. 關於演講主題-AI與人文藝術,這個領域有什麼樣的特定領域的應用?此一技術在未來有什麼趨勢嗎?

3D軟體的發展,所採用的就是上述的多重視點,在VR或是電玩裡能藉由AI來判斷遠近的立體判斷,不對遠景做立體化的操作(以節省)計算量,電影手法的假透視也是利用此類手法節省成本。
介紹第一步影片(火車進入火車站),視覺的習慣逐漸被培養成熟(較小視覺衝擊難以引起更高的共鳴),以古代的山水畫(沒有photoshop修改)實際上VR在20年前已經有了但礙於計算力的限制,幾乎無法支持立體影像的位置變更只能一楨一楨的展現。

3. 在做AI相關研究時,有遇到哪些困難是老師您印象較深刻的呢?又是如何解決?

教授是使用者的角度切入、AI能提供什麼方面,上述的3D軟體支持直覺式判斷而過於直白(傻瓜)所以需要重複地修改,需要花時間去想像AI究竟想要做什麼(如類神經網路的黑盒子結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AI在人文藝術的發展偏向兩個極端,入門門檻很低但因需豐富的美學素養支持難以攀登巔峰,如photoshop很容易使用但也很難稱為大觸,視覺是主要導向味覺、嗅覺也都能在AI人文藝術領域發展,觸覺的方面可以從座椅方面著手(也能藉此實現靜電),一種發展:第六感質感以及第七感VR。

4. 老師在做AI研究是個人興趣還是趨勢使然的?

受疫情時代的影響許多實體表驗藝術形式也被迫面對,未來的多媒體或VR會是主要的趨勢,未來將表演藝術的觀點轉入VR等虛擬的介面。
產品的日新月異、實體電影業的沒落都象徵的無轉型容易倒閉的後果,進而需要面對現實(或說與時代同進否則退之)。

5.  AI在人文藝術上的發展容易嗎?他的優點缺點各是什麼呢?

門檻低、難高就,如教授是使用者而非開發者對於一些細節上的考量不容易透徹理解。

6.  介紹當天演講大綱

一開始介紹自然(模仿式學習的第一步),接著介紹VR的虛擬、實體部分並藉由教授原建築領域的專業講解相關知識。
VR一直致力於將事物外的包裝平順、無縫(平整)化,將視覺效果完整且平順的展現,而AI可以協助VR來撫平包裝的「破綻」減去繁複的包裝修復工,以前進行系統係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跟畫布進行繪圖,而現行已能被智能軟體取代,節省掉大量人力工作以及繁複的部分。
進入仿生領域(向大自然學習)介紹目前有哪些成果,能使用那些軟體(如Raino)來進行設計並佐以影片(BIM系統)跟實例。
最後介紹生活周造的流動空間,如北京的大型機場、高雄的一些流動建築。

7. 為什麼當初會進入人文藝術這個領域呢?(從小興趣等⋯⋯⋯)

周遭都是這個領域的人(耳濡目染),教授本人還蠻喜歡該領域(比較沒有錢)。

8. 老師您來中山教書的感受是什麼?對中山學生的感想及給他們的人生或讀書上的建議。

中山的學生很聰明(比較而言)在對於有興趣的領域(自主學習),山上與上下不可同一而論(劇藝系跟其他系別不太一樣),給(劇藝系)學生的建議要勇敢但不要去逞強。

 

瀏覽數: